短評:以色列與伊朗停火,川普應否獲諾貝爾和平獎?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5-06-25 編輯部

2025年6月24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以色列與伊朗達成停火,結束因以色列先制打擊與美國B-2轟炸伊朗核設施引發的「12日戰爭」。共和黨眾議員巴迪·卡特隨即提名川普角逐諾貝爾和平獎,讚其「以戰逼和」的果斷領導促成「不可能的協議」。然而,這一提名是否名副其實,值得商榷。

川普的策略確有成效。他授權B-2精準摧毀伊朗福爾多、納坦茲等核設施,重創其核武野心,隨後透過卡達斡旋與外交壓力,迫使伊朗克制報復,達成停火。這一行動展現了軍事威懾與外交手腕的結合,短期內避免了中東全面戰爭,為核談判開闢空間。支持者認為,川普的「和平透過實力」理念,配得上和平獎的肯定。

然而,停火的持久性存疑。以色列與伊朗的敵對根源—核計畫、代理人戰爭—未解,雙方僅達成口頭承諾,川普本人也怒斥違反協議的行為。聯合國與多國譴責美國空襲違反國際法,伊朗民眾的不滿更可能動搖哈米尼政權,埋下長期不穩的種子。卡特的提名有共和黨宣傳之嫌,過分美化川普的角色,忽略卡達等第三方的貢獻。諾貝爾和平獎旨在表彰持久和平,川普的成就尚待時間檢驗。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X平台上,意見兩極:@kingcopushu2讚川普「非凡智慧」,@willwil40451127則嘲其「挑戰後演和平使者」。相較於馬拉拉或曼德拉的長期貢獻,川普的停火更像戰術勝利,而非戰略和解。和平獎應留給真正化解仇恨者,川普的提名或許是政治光環,而非和平的終章。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