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風者衛星將升空 助台灣成關鍵氣象資料輸出國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3/7/14

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中央社檔案照片)
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記者張璦新竹14日電)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今天起運,預計9月升空,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表示,期待獵風者每天提供近7萬筆數據,強化科學研究、氣象預測的資料量,與福衛七號並肩作戰,讓台灣成為國際關鍵氣象資料輸出國。

獵風者衛星(TRITON)今天自國家太空中心起運往法屬圭亞那,預計9月自圭亞那太空中心搭乘亞利安公司(Arianespace)的Vega火箭升空;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陳建仁、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等人今天出席起運典禮,見證「台灣製造」將「飛向太空」的重要里程碑。

陳建仁致詞時表示,獵風者衛星的酬載儀器,是學研界共同研發的心血結晶,衛星本體更由超過20家廠商共同合作,打造過程帶領國內相關產業跨入太空領域,意義非凡。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陳建仁指出,獵風者衛星台灣自製率達到約83%,事實上,世界上大多是35%就可稱自製衛星,顯見台灣國家太空中心團隊實在很了不起。

吳政忠則表示,太空科技發展快速、太空經濟已成形,並帶動台灣太空產業鏈,其中在地面設備部分,2020年至2025年相關產值預估可增加新台幣800億元,總產值將可達到3000億元。

吳政忠指出,以2022年來說,成長幅度更超過20%,大幅優於全球市場幅度0.3%;國家太空中心今年改制為行政法人,除原先的研發任務,更肩負產業推動與人才培育使命,國科會將持續在府院支持下,與國家太空中心從不同層面推動產業升級。

吳宗信表示,獵風者跟福衛五號的關鍵元件相比,重量更輕、體積更小、效能更佳,這要感謝台灣強大的產業跟公部門、學界齊心協力合作,而獵風者被稱為新時代氣象衛星,因為主要的酬載「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 資料應用是過去10年才出現的科學研究。

吳宗信指出,獵風者順利升空後,期待它每天能提供接近7萬筆數據,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在劇烈天氣、比如颱風生成初期,就得以進行觀測,以提早知道會不會發生,進而強化科學研究跟氣象預測的資料量,同時會增加預測品質,守護台灣寶貴家園。

他表示,深深地期待,現在台美合作的福衛七號、總共有6顆氣象衛星,再加上即將升空的獵風者,能讓台灣在未來成為國際上非常重要的氣象資料輸出國。

獵風者衛星計畫2014年啟動,歷經8年多努力,終於走到起運重要關卡,吳宗信感性地說,從設計、製造,進入測試,「就像在扶養一個孩子」,從嬰兒被父母拉拔長大,雖然經過很多挑戰,但幸好有很多親戚朋友幫助,今天孩子要去「外地」讀書,縱然不捨,但仍滿懷期待,希望獵風者可以替全世界氣象、科學界作出重要貢獻,帶來價值。(編輯:翟思嘉)1120714

台灣首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 9月法屬圭亞那升空

2023/7/10

國家太空中心10日宣布,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準備在9月搭乘亞利安公司的Vega型火箭升空。(圖取自facebook.com/TaiwanSpaceAgency)
國家太空中心10日宣布,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準備在9月搭乘亞利安公司的Vega型火箭升空。(圖取自facebook.com/TaiwanSpaceAgency)

(中央社記者張璦台北10日電)國家太空中心今天宣布,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預計將於7月14日從太空中心起運,自桃園國際機場運送至位於法屬圭亞那的發射場,準備在9月搭乘亞利安公司(Ariane space)的Vega型火箭升空。

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由國科會指導國家太空中心(TASA)與國內產學研合作,自主研發並打造衛星本體與酬載,TASA今年6月中旬召開衛星運送前審查會議(Pre-Shipment Review,PSR),確認衛星狀態、運輸計畫、發射場作業皆已準備妥當,正式通過審查。

國家太空中心指出,PSR為衛星發射前最後一次審查,太空中心在6月16日邀集相關部門及學研界共15名審查委員舉行審查會議。

獵風者衛星計畫主持人林辰宗表示,為期兩天會議目的在確認衛星運送前所有工作都完成,包含組裝整合測試、酬載儀器的測試驗證、環境驗測歷程皆符合規範且通過驗證,另也檢視裝運衛星配置、運輸規劃、發射場作業流程等是否有疏漏;進入軌道後將接手的地面系統整備情形、數據處理就緒情形,也都一併檢視。

國家太空中心表示,審查委員在檢視、提問、釐清疑慮後,同意獵風者衛星已完成準備。

(中央社製圖)
(中央社製圖)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指出,獵風者衛星計畫2014年啟動,歷經8年多努力,終於走到起運重要關卡;獵風者衛星是台灣第一枚自製氣象衛星,除與國內學研界共同研製任務酬載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執行科學任務,另將進一步驗證台灣衛星關鍵元件、酬載儀器、衛星系統、次系統設計製造能力。

國家太空中心指出,獵風者衛星將在550至650公里的衛星軌道上,接收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發射並經海面反射的訊號,根據該訊號計算出的海面風場資料,是目前最缺乏的氣象資料,搭配地面雷達的高解析度沿海風場資料,可應用於颱風路徑、強降雨預測,也可進行海氣交互作用等研究及相關應用,因此獵風者衛星除是氣象衛星,更是顆科學衛星。

據國家太空中心規劃,獵風者升空後,訊號蒐集範圍將先集中於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低緯度帶,資料同步提供成功大學及中央大學進行科學研究,持續提升資料準確性。

擔任PSR審查委員的氣象局副局長程家平表示,獵風者衛星任務,將可補充劇烈天氣生成初期海面上的相關數據,對氣象觀測而言是突破;獵風者穩定運行後,將提供氣象局做為監測資料,進到預報中心當輔助型資料,甚至進入數值運算系統。

國家太空中心表示,感謝國科會指導,以及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國科會國家實驗研究院的協助,起運過程特別銘謝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交通部、民用航空局、中央氣象局、高速公路局、桃園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華儲股份有限公司、內政部警政署航空警察局、高速公路國道警察局、內政部警政署保二總隊、財政部關務署等單位的協助。(編輯:蘇志宗)1120710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