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波及10多國 專家:大部分人感染風險低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2/5/24

5月初以來,北美和歐洲陸續出現猴痘病例。圖為賴比瑞亞女童感染猴痘病毒,手臂和腿出現病變。(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版權符合合理使用原則)
5月初以來,北美和歐洲陸續出現猴痘病例。圖為賴比瑞亞女童感染猴痘病毒,手臂和腿出現病變。(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版權符合合理使用原則)

(中央社斯德哥爾摩23日綜合外電報導)5月初以來,北美和歐洲陸續出現猴痘病例,外界擔憂這個在中非和西非的地方性流行病正在向外擴散。衛生官員今天表示,猴痘在普羅大眾間廣泛傳播的風險非常低。世界衛生組織(WHO)證實自5月初以來澳洲、歐洲和北美共通報100多例的確診和疑似病例,引發各界對猴痘蔓延的擔憂。

法新社和路透社報導,儘管猴痘已為人所知40年,但世衛表示,這是第一次有多個國家同時出現數起病例,且發生在沒有去過非洲流行地區的人群中。

不過,世衛表示,在非洲以外的國家,猴痘爆發可獲控制,也可阻止這種病毒在人群之中傳播。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ECDC)也試圖淡化各界對猴痘病毒在人際間傳播的擔憂。

猴痘症狀包括發燒、肌肉疼痛、淋巴結腫大、發冷、倦怠以及手部和臉部出現類似水痘的皮疹,通常不會致命。

這種病毒可透過接觸感染者的皮膚損傷或體液、呼吸道飛沫而傳染。

目前沒有治療方法,但症狀通常會在2至4週後消失。

根據世衛統計,自從1970年以來,共有11個非洲國家通報過人類感染猴痘病例,分別是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民主剛果、加彭、象牙海岸、賴比瑞亞、奈及利亞、剛果共和國、獅子山及南蘇丹共和國。

歐洲疾病預防管制中心主任艾孟(Andrea Ammon)說,大多數病例症狀輕微。「對於更廣泛人群來說,傳播的可能性非常低。然而,病毒透過密切接觸而進一步傳播的可能性依然很高。」

歐盟衛生與食品安全執委凱瑞亞基德斯(Stella Kyriakides)表示,儘管風險不高,「保持警惕」仍很重要。

歐洲疾管中心說,猴痘病毒可在「幼兒、孕婦和免疫抑制患者」等特定群體中引起嚴重疾病。

歐洲疾管中心也提到「人傳動物」的風險,若將病毒傳給動物,「這種疾病有可能在歐洲流行」。

美國總統拜登今天表示,毋須透過「額外措施」來防止猴痘病毒擴散。

率領世衛歐洲區域辦事處高危險病原體團隊(High Threat Pathogens Team)的流行病學家皮巴帝(Richard Peabody)受訪時表示,世衛認為沒有必要透過大規模接種疫苗,來遏止非洲以外的猴痘病毒擴散,因為良好的衛生和安全性行為等措施即有助控制病毒傳播。

皮巴帝並指出,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即時供應目前相對有限。(譯者:劉文瑜/核稿:嚴思祺)1110524

世衛稱猴痘疫情可控 德國訂4萬劑疫苗防範

2022/5/24

(中央社日內瓦24日綜合外電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自從非猴痘通常散播國家於5月7日通報首起病例以來,全球已有131起猴痘確診和106起疑似病例。德國已下訂4萬劑疫苗來預防疫情擴散。

路透社報導,世衛全球傳染病危害預防部門負責人布里安(Sylvie Briand)表示:「我們鼓勵你們全都加強監控猴痘傳染程度和趨勢。」

她在日內瓦(Geneva)世界衛生大會(WHA)上說,目前還不清楚相關病例是否為「冰山一角」,以及傳染高峰期是否已經過去。

她並重申,世衛認為病毒不太可能已經突變,當前傳播情形可能是人類行為改變所導致,尤其是全球解除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限制後,人們紛紛恢復社交。

許多案例出現在有過男男性行為的人身上,但並非全部,布里安認為防止性傳播感染特別重要。

布里安稱這波病例爆發「不尋常」,但她強調情況「可以控制」,而且目前也有針對猴痘的疫苗與療法,呼籲採取適當遏制措施、擴大研究和全球合作。世衛也會進一步召開會議來建議成員國如何控制情勢。

另外,德國已下訂4萬劑巴伐利亞北歐公司(Bavarian Nordic)的Imvanex疫苗,準備在德國猴痘疫情變嚴重時實施「圈選接種」(ring vaccination)。

德國衛生部長勞德巴赫(Karl Lauterbach)今天在記者會上表示,目前他指望靠感染者隔離至少21天來抑制疫情。

德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e)所長維勒(Lothar Wieler)也在同場記者會說,德國已記錄到5起病例,患者都是男性。

猴痘是西非和中非部分地區的地方流行病,之前在世界其他區域很罕見,近期絕大多數通報案例出現在歐洲。這種病毒感染後通常病況輕微,主要是透過密切接觸傳染,症狀包括發燒和皮疹。

目前這波疫情確認為西非病毒株引起,死亡率在1%左右。(譯者:楊昭彥/核稿:劉學源)1110524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