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3日 美國之音 雨舟
華盛頓— 今年是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年,在2月24日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軍事入侵前,政治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美國經濟、物價通膨和新冠疫情將是選舉最熱話題。然而,烏克蘭戰事爆發後,專家認為,選民會著眼外交和軍事議題,中國和俄羅斯威脅將再次躍升檯面。
2022年美國中期選舉將在11月8日星期二舉行決定性投票。屆時,公民選票將直接數出美國聯邦眾議院所有435個席位,以及參議院三分之一,即34個席位的人選;這將定下國會兩院大洗牌的乾坤。
面對“鐵打的官位,流水的官”,在任者和挑戰者都在觀望選民的“臉色”。有分析認為,“中國威脅”被視為決定勝負的“大牌”;也有觀察指出,“中國威脅”已經是兩黨的共識,不會起到分裂民主黨與共和黨的作用。

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公共管理與政策系兼職副教授卡普里·科法若( Capri Cafaro )告訴美國之音,美國民眾的確對中國議題很關注,“比方說中國貿易,中國貨幣,台灣。這要說到俄羅斯進攻烏克蘭,就是西方如何應對這場危機,理論上是在台灣問題上向中國發出信號。所以,對這些問題感興趣的人,當然可以把中國-台灣問題聯繫起來,再與俄羅斯-烏克蘭形勢加以比較。儘管台灣還沒有發生什麼軍事行動,但是,每個群體如何看待台灣獨立的概念,是可以推斷的。”
科法若說,她雖然不知道這個因素到底會在本次中期選舉中占到多大的份量,但“肯定會是一股推動力”;在俄烏衝突之前,選舉日程上主要是國內政策,現在,“人們會著眼外交政策,軍費開支,北約,聯合國等等”這類議題。
中共滲透就在眼前

來自中國的移民唐百合(Lily Tang Williams),期待今年首先從所居住的新罕布什爾州第二選區的共和黨內出線,繼而在11月8日的選舉中挑戰該區目前的民主黨籍聯邦眾議員安·卡斯特( Ann Mclane Kuster ),最終取而代之。
唐百合的對手陣營新罕布什爾州民主黨的主要綱領是“為工薪家庭爭取利益,為所有美國人爭取平等機會”。
唐百合告訴美國之音,這也是她的訴求;此外,她表示,作為參選人,有責任向美國民眾宣講中共如何威脅美國的自由、民主。
她說:“(中共)滲透很厲害。很多美國人過去不知道,孔子學院是怎麼一回事兒,現在他們開始清醒過來,關閉了很多;而中國在美國的滲透,包括在整個西方媒體和政界,比好多美國民眾知道的要多得多。”
唐百合說,她不久前參加了所屬共和黨在猶他州州立大學舉辦的一場晚餐演講,分享早年在中國的文革經歷,講述極權的可怕,“這是一場兩百五十人參加的小型活動,一名30多歲的男子是現場唯一的華人。他像其他人一樣,花了75美元購買入場券,進入後把我的演說全程錄下,並對同桌其他人說,’你們不要被她洗腦,你們美國總是舉行選舉,但是,我們中國認為領導人都是父親,我們是一家人,所以不選舉’。他英文說得很好。”
唐百合對美國之音說,她沒有料到,獨裁中共試圖攻擊美國民主的滲透和宣傳行動,已經進入她的政治活動圈。
中國議題抓住眼球

美國《政治家》刊文稱,一些州的國會議員基層選舉中,“選民對新冠源頭的爭議、工業生產外包到中國和台灣海峽與日俱增的緊張局勢很敏感”。
紐約城市大學政治學教授夏明博士對美國之音說,在針對中國的立場上,拜登上台後,基本沒有推翻和否定特朗普對華政策,所以,中國威脅在兩黨之間很難說有太多的分歧和差異。
夏明說:“拜登現在的對華強硬立場,基本讓共和黨沒辦法找到可以攻擊的機會;共和黨很難說拜登對華政策是投降派。2022國情咨文中,拜登儘管沒有怎麼提到中國,但針對了美國製造,產業鏈搬回美國,讓美國復興等。他這是在回應上屆美國政府對中國依賴的反思,跟過去政府也沒有形成區別。共和黨勢力很難抓住拜登把柄。”
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公共政策與政治學教授馬克·彼得森( Mark A. Peterson )對美國之音說,“中國威脅”的確不再讓美國兩黨分裂,這就像兩黨在烏克蘭問題上一樣,目標一致;但是,角度卻完全不同。
彼得森指出:“共和黨說,我們支持烏克蘭,但不幸的是發生了戰爭,因為美國、民主黨和拜登不得力;而民主黨說,拜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利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和人脈,締造了最團結一致的聯盟來支持烏克蘭;而且他的作為修復了前任特朗普所導致的破壞。在對待中國問題上,兩黨的思維模式也是一樣的。”
中國威脅—無需爭議的武器

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民調機構,皮尤研究所不久前在一份總結報告中稱,在2020年到2021年期間,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對中國人權政策的擔憂都明顯加劇;兩黨對中國看法負面的人數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90%的受訪公眾認為,中國政府不尊重人民的個人自由;70%的公眾認為,應該努力推動中國人權。
此外,美國加圖研究所在一篇總結文章中稱,“(美國)媒體觀點對中國進行更廣泛批評的趨勢是顯而易見的。”
代表密蘇里州第四選區的美國現任共和黨籍國會眾議員維基·哈茨勒( Vicky Hartzler ),也是跨黨派組織“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的成員。
她的眾議員席位今年也面臨挑戰。不久前,她發布了自己主持的四集專題片—“中國威脅”。哈茨勒在影片中說,“美國面對大量威脅,不過,沒有哪一個比中國威脅更加令人擔憂。”
在目前進行的基層舉戰中,哈茨勒仍然因為“與中國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遭到對手民主黨的抨擊。民主黨稱,哈茨勒接受了來自“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 Smithfield Foods)一千美元的競選捐款,而該公司是中國“萬洲國際”的分公司。
哈茨勒則對她所在州的州長艾瑞克·格萊滕斯(Eric Greitens)窮追猛打,抨擊他曾經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採訪的“黑歷史”。該州長如今已經辭職。
夏明認為,“那些人互相攻擊對手與中國的聯繫,顯示一種’彼此彼此’的心態,不大會成為辯題。”
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民主黨籍國會眾議員趙美心對《政治家》說:“我們所希望看到的競選活動,是對中國的挑戰和機遇進行具體說明,讓選民了解情況並做出選擇;但通常我們都看到,大家的言論聽起來都簡化為’對中國強硬’,意思模糊不清加上仇恨外族情緒……”
中俄讓美國兩黨目標統一
美國總統拜登3月1日晚發表2022年國情咨文演說時指出:“只要有堅定不移的決心,自由將永远战勝暴政……當獨裁者不為其侵略行徑付出代價時,他們就會帶來更大混亂。”
有網友分析稱,拜登所稱的“暴政”和“獨裁者”無需點名就顯而易見;面對俄羅斯在烏克蘭引發世界火爆局勢,中共選擇與之共鼻息,這是有目共睹的。
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在題為“華盛頓必須準備同時應戰俄羅斯與中國”的評論文章,指出美國“應該開發出一套戰略,能夠同時阻嚇、並在必要時擊敗俄羅斯和中國”。
洛杉磯加州大學的彼得森教授認為,在這種問題上,兩黨都認可問題的存在,但是,在起因和如何有效解決問題方面卻各執己見,“所以,在競選中要決定哪方強哪方弱,還是會有巨大的分歧。”
網友稱,恰恰是民主選舉中的分歧造就了無需“統一思想”的妥協和包容;這體現了政治文明和社會進步;公開的政治競爭和選舉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是有道理的。
在新罕布什爾州準備衝刺聯邦眾議員席位的唐百合告訴美國之音:“我的政治性不是那麼強,就是想要捍衛美國的民主自由。我們從中國來到美國,就是想尋求自由,捍衛自己的美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