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出現一則異常現象,很多夫妻奮鬥了一生,子女各自成長獨立,自己也退休,夫婦正可享清福,可是卻出現不少人離婚。一般人解釋,子女需要照顧時,夫婦意見不合也要容忍,子女自立後,就不再互相容忍,因而離婚。這種解釋好像合理,事實上還有疑點,很多離婚夫婦年輕時並沒有意見衝突的糾葛,退休後才合不來。
合理解釋是在退休前,職場上的事就忙得暈頭轉向,很多的人與事需要處理,沒那份閒功夫與配偶衝突,當然不會有糾紛。可是退休後,沒有職場上的人與事好操心,人會很空虛,只好操心配偶的言行,沒有人與事可以管,只好管配偶,彼此看對方不順眼,又不必操心需要共同照顧子女的問題,因而容易離婚。
依進化論,高等生物都是由低等生物進化而來,可是為何唯獨人類的智慧高出其他動物太多了,尤其是十九世紀以後,人類的知識進步太快了。最可能的原因是一般動物只求溫飽,不容易進步,人類除了溫飽外,還有太多的慾望,為了滿足慾望,必須與同類競爭,造成人類必須活在競爭的環境裡。有人不想被欲望束縛,因而遁入空門,只是空門也可能形成另一個競爭的世界。
人就是活在競爭的社會,競爭的手段或許有差異,只是目標差別不大。人年紀大了,智慧未必就退步,但在社會上競爭力衰退是必然的現象,必須離開原來的職場,因此出現很多空閒的時間,要如何安排這些時間也是棘手的問題,這是人人都要面對的挑戰,若沒有適當安排,會出現心理扭曲的問題。
筆者常建議學生,要有兩個以上的專長,第一專長需要靠它「吃飯」,第二,甚至於更多的專長,是用來「生活」。用來「吃飯」的專長需要與他人競爭,很難獲得快樂,用來「生活」的專長是與自己競爭,而且自己永遠是勝利者,因為今日的「我」必定勝過昨日的「我」,例如一個人學書法,進步是必然的, 它是與自己競爭,不是與他人競爭。
若沒有學得第二專長,一直從事與他人競爭的專長,很難獲得喜悅。有人利用時間擔任志工,這是很聰明的做法,因助人而看到受助者感恩的表情,可以獲得喜悅,心裡就會正常。在很多單位,臉部表情燦爛者往往是志工,領薪水者反而比較少有這種表情。志工是為他人服務,可是在心靈上是為自己服務。
年紀大了在職場上的競爭力衰退,反而空出很多時間,要如何安排這些時間是重要的課題。若能找一個專長或工作上「癮」,而且是不傷身更不傷財的「癮」,姑且稱它為「善癮」,則可以過充實的生活。以前筆者學過幾項東西方樂器,因為蕭容易攜帶,比較不會荒廢,因而規畫讓自己沉迷於蕭。
參加團體活動,更容易沉迷於「善癮」,而吹簫的團體只有南管社團,因而參加南管的活動。學南管必須先學拍板(唱曲),再來就是各種傢俬(樂器),只是筆者只是要與自己競爭以獲得喜悅,需要沉迷於容易進步的專長,因而將心思放在蕭,也附帶接觸笛,整天沉迷於「善癮」,真的可以獲得喜悅。
人除了要有賴以吃飯的專長外,還需要有調劑生活的專長或嗜好,才能有喜悅的人生。尤其是退休後若沒有沉迷於「善癮」,就要面對灰色的人生,更會扭曲人性,形成社會的負擔。
(作者為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hchen0201
2020/8/31(台灣時報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