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7 編輯部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期一連串行動,再度引發對其執政風格的質疑。一方面,他強硬處罰多所大學未能有效禁止校園內的反猶太主義抗議活動;另一方面,他公開指控猶太裔億萬富豪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及其子亞歷山大(Alexander Soros)策動全美「暴力抗議」,卻缺乏實質證據。這兩件事看似獨立,實則交織出川普政府政策的矛盾面:表面上保護猶太人權益,實際上可能服務於清除政治異己的議程。分析人士指出,這反映了川普「美國優先」理念下的威權傾向,可能進一步侵蝕美國的言論自由與民主價值。
川普反猶太主義政策的升級
川普政府自2025年第二任期開始,便將打擊反猶太主義列為優先議題,特別針對以色列-哈馬斯衝突以來爆發的校園抗議浪潮。這些抗議多為親巴勒斯坦示威,參與者強調反對以色列軍事行動,但川普政府常將其貼上「反猶太」或「親哈馬斯」的標籤,視為國家安全威脅。這一立場延續了川普2019年的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13899),該命令將反猶太主義納入聯邦民權法(Title VI of 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的解釋範圍,使用國際大屠殺紀念聯盟(IHRA)的定義,將某些對以色列的批評視為歧視行為。
2025年1月29日,川普簽署新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14188),進一步擴大執法,宣稱要應對「自2023年10月7日以來的前所未有反猶太歧視、破壞和暴力浪潮」。白宮在事實表中強調:「我們將找到你,並驅逐你」,針對所謂的「哈馬斯同情者」,尤其是外國學生。這項命令已導致多所大學面臨嚴厲處罰,包括資金凍結、調查及移民後果。
具體措施包括:
- 資金扣減:哥倫比亞大學因「未能保護猶太學生」而被凍結約4億美元聯邦補助;哈佛大學及其他如布朗、康乃爾、西北、普林斯頓和賓州大學,也面臨超過20億美元資金暫停。教育部門已調查60所大學,若不遵守Title VI義務,將進一步執法。
- 調查任務小組:司法部成立「聯邦反猶太主義任務小組」,訪問10所大學(如哥倫比亞、哈佛、紐約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評估歧視投訴,並要求報告外國學生活動。
- 簽證撤銷與驅逐:針對參與抗議的非公民學生,政府已撤銷簽證並驅逐數千人。例如,哥倫比亞大學抗議領袖馬哈茂德·哈利勒(Mahmoud Khalil)被拘留,指控分發「親哈馬斯宣傳」。
支持者如反誹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認為,這些措施必要,因為校園確有猶太學生受騷擾事件。然而,批評者包括美國伊斯蘭關係委員會(CAIR)和言論自由組織(如FIRE),指責這是「武器化反猶太主義」,將和平抗議等同於恐怖支持,違反第一修正案(言論自由)。分析家肯尼斯·斯特恩(Kenneth Stern,反猶太定義起草者)表示,這可能導致「麥卡錫主義」復辟,壓制中東議題辯論,並針對穆斯林或巴勒斯坦裔學生。預計將引發訴訟洪水,民主黨領袖如參議員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批評這破壞大學獨立性。
索羅斯指控的陰謀論色彩與反猶太爭議
在同一時期,川普於2025年8月27日在其社群平台「真實社群」(Truth Social)發文,指控索羅斯家族策動全美60萬人參與的「暴力抗議」,呼籲依反勒索及受賄組織法(RICO)起訴他們。索羅斯創立的開放社會基金會(Open Society Foundations)資助全球人權與民主項目,包括美國的移民權益和刑事司法改革,但官方聲明否認資助暴力行為。事實查核機構如Reuters和Politifact一致駁斥川普的指控,稱其缺乏財務證據或調查支持,而是基於右翼陰謀論,將索羅斯妖魔化為「全球操縱者」。
值得注意的是,索羅斯是猶太裔,1930年生於匈牙利,童年逃離納粹迫害。這一背景讓川普的攻擊更具敏感性:指控常帶有反猶太主義色彩,類似歷史上將猶太人描繪為「隱形敵人」的刻板印象。歐盟反假訊息單位和維基百科將這些說法歸類為陰謀論,缺乏實證。川普的帖子中稱索羅斯「和他那群心理變態的同夥對我們國家造成了極大傷害」,可能轉移焦點,從其移民政策引發的洛杉磯抗議轉向「外部敵人」。
政策矛盾與威權傾向的分析
川普的兩項行動形成諷刺對比:一方面處罰大學「反猶太抗議」,保護猶太學生;另一方面攻擊猶太裔慈善家索羅斯。這可能反映政治動機,而非反歧視。分析人士指出,索羅斯陰謀論常被用來解釋移民危機或抗議事件,川普的指控延續其清除異己模式,例如將進步派資助者視為「國家威脅」,並呼籲刑事調查。這與其整體威權傾向一致,包括軍事化國內執法(部署國民兵鎮壓抗議)、壓制言論(焚燒國旗起訴命令),以及公開暗示「也許我們喜歡獨裁者」。
批評者擔憂,這加劇社會分裂,可能鼓勵極端行為(如反猶太攻擊),並削弱美國民主燈塔形象。民主黨和公民團體預計提起訴訟挑戰這些政策,而2026年中期選舉將考驗川普權力的極限。川普政府回應稱,這是維護「法律與秩序」,但國際觀察家如聯合國人權專家警告,這可能侵蝕言論自由。
在全球地緣政治背景下,這一矛盾凸顯川普「美國優先」政策的內部衝突:一方面迎合保守派反移民情緒,另一方面可能為貿易讓步(如近期歡迎中國學生)而調整立場。未來,若類似攻擊持續,美國社會分裂恐進一步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