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編輯部
2025年9月8日,美國最高法院以一紙簡短、無署名且未附理由的命令,撤銷了聯邦法官在洛杉磯地區對移民相關無差別攔查的禁令。此舉不僅引發社會熱議,更將美國移民執法與種族正義之間的長期矛盾推上前台。這項裁決允許被批評為「流動巡邏」的執法行動繼續進行,這些行動被指控違反憲法第四修正案,涉及「赤裸裸的種族定性」。對於一個標榜多元與平等的國家,這一事件不僅令人不寒而慄,更喚起了歷史上針對少數族裔的不公記憶。
執法爭議:權力與濫權的界線
本案的核心爭議在於聯邦探員的執法方式是否符合憲法規範。第四修正案明確禁止不合理的搜查與扣押,要求執法行動需基於「合理懷疑」。然而,洛杉磯的「流動巡邏」卻被指控以種族、語言或職業等外顯特徵作為攔查依據,而非具體的違法證據。報導中提及的案例——美國公民Jason Brian Gavidia在修車時遭蒙面探員攔查、推撞並被奪走手機——揭示了執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濫權行為。這種做法不僅侵害個人權利,更讓合法公民因族裔背景而蒙受不公。
政府辯稱,洛杉磯作為全美非法移民最多的地區(約200萬非法移民,占總人口十分之一),執法需要靈活性。代理總檢察長Sauer在聲請中表示,說西班牙語或從事特定工作(如建築或農場勞動)可能與非法居留的可能性相關。然而,這種邏輯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以概括性特徵取代個別化證據,無異於將整個族群污名化。反對者指出,數據顯示這些執法行動經常針對美國公民,特別是西語裔或其他膚色較深的族群,凸顯了執法的歧視性本質。
歷史的陰影:從日裔集中營到今日
這起事件令人聯想到美國歷史上的黑暗篇章。二戰期間,超過12萬日裔美國人因種族背景被強制關入集中營,這一事件至今仍是美國種族正義的傷疤。雖然當前的移民執法尚未達到如此極端,但無差別攔查的做法無疑喚起了類似的恐懼。當聯邦探員僅憑膚色或語言對個人進行盤查,甚至施加暴力,這種行為不僅違反法律原則,更動搖了美國作為多元社會的根基。
對於亞裔、拉美裔或其他少數族裔公民而言,這種執法方式加劇了不安全感。Gavidia的遭遇並非孤例——訴狀顯示,臨時工、洗車工人、農場工人等群體因職業或外貌而成為執法目標。這種以族裔特徵為基礎的執法,與美國憲法保障的平等保護原則背道而馳。
司法的分歧與社會的裂痕
最高法院的裁決並非最終結論,此案仍在第九巡迴上訴法院審理中,未來可能再度回到最高法院。三位自由派大法官的反對意見顯示,司法系統內部對此議題存在深刻分歧。聯邦地方法官Frimpong(拜登任命)先前以「大量證據」為由,禁止探員僅憑種族、語言或職業等因素進行攔查,這一禁令得到了第九巡迴上訴法院的支持。然而,最高法院的最新裁決暫時推翻了這一限制,凸顯了保守派與自由派在移民政策與個人權利問題上的對立。
這場爭議不僅是法律層面的較量,更反映了美國社會的深層裂痕。支持者認為,強硬的移民執法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必要手段;批評者則警告,這種做法犧牲了公民權利,並加劇了種族不公。洛杉磯的抗議與衝突表明,當地社區對執法行動的憤怒正在升溫,而這可能進一步撕裂社會的團結。
前路何在?
美國的移民政策長期以來在安全與人權之間搖擺。最高法院的裁決雖暫時允許「流動巡邏」繼續,但這並未解決根本問題:如何在執法與保護公民權利之間找到平衡?民權團體的訴訟顯示,社會對種族定性的執法方式已失去耐心,而政府必須證明其行動符合憲法精神,而非僅依賴概括性數據或族裔刻板印象。
未來的司法審理或許能為這一問題提供更清晰的指引。然而,真正的改變需要超越法庭,涉及更廣泛的社會對話。美國是否能成為一個真正平等的國家,不僅取決於法律的執行,更取決於其是否能正視歷史教訓,確保每位公民——無論種族、語言或背景——都能享有憲法保障的尊嚴與自由。

congress-218x150.jpg)
-218x150.jpg)
30日在維吉尼亞州對數百名美國高階軍官前發表演說。(美聯社)-218x150.jpg)

Trump-218x1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