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25年9月22日,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簽署行政命令,正式將「反法西斯運動」(Antifa)列為「國內恐怖組織」,此舉是在保守派政論網紅查理·柯克(Charlie Kirk)於9月10日遇刺身亡後宣布的。白宮聲明指控Antifa為「軍事化、無政府主義實體」,試圖通過暴力手段推翻美國政府及執法機構,並將其與「旨在打壓合法政治活動與阻撓法治的政治暴力模式」聯繫起來。然而,Antifa並非一個有明確結構的組織,而是一個鬆散的左翼運動,這使得該命令的合法性與執行面臨諸多挑戰。
Antifa的性質與爭議
Antifa(「反法西斯」的縮寫)是一個去中心化的運動,沒有明確的領導人、會員名冊或集中結構。它由一群左翼激進分子組成,通過街頭抗議和直接行動對抗極右派、種族主義及法西斯主義團體。根據前聯邦調查局(FBI)局長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Wray)的說法,Antifa更像是一種意識形態,而非一個可明確定義的組織。
川普的命令將Antifa描述為一個有組織的威脅,但專家指出,這種定義與現實不符。喬治華盛頓大學極端主義研究計畫研究員盧克·鮑姆加特納(Luke Baumgartner)表示,美國法律中缺乏將國內團體列為「恐怖組織」的明確機制,這可能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言論自由與結社自由。布倫南司法中心的法伊扎·帕特爾(Faiza Patel)進一步指出,將一個鬆散運動定為恐怖組織,可能導致執法機關過分監控左翼抗議者,並試圖將其行動與不存在的「層級結構」聯繫起來,這在2020年已被證明無效。
法律與執法挑戰
美國法律允許將外國團體列為「外國恐怖組織」(FTO),並實施資產凍結或禁止物質支持等措施,但國內團體不適用此框架。川普的命令僅指示聯邦機構「在現有法律框架內」調查和瓦解Antifa的行動,缺乏具體法律依據,這使得其效力受限。此外,由於Antifa缺乏集中結構,執法機關難以鎖定具體領導人、資金來源或資產進行調查。命令中提到的「追蹤資金流」可能針對涉嫌資助左翼活動的非營利組織,但需要明確證據證明資金用於非法活動。
杜克大學恐怖主義與國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大衛·尚策(David Schanzer)強調,《第一修正案》保護個人結社權利,除非團體明確違法,否則政府不得干涉其運作。這意味著,僅僅表達「反法西斯」立場或參與相關抗議活動,不應自動使人被定為恐怖分子。然而,命令的模糊措辭(例如針對「任何自稱代表Antifa的人」)可能允許政府廣泛解釋和應用這一標籤,影響合法政治活動。
政治動機與影響
查理·柯克的暗殺事件為川普政府提供了打擊左翼團體的契機,儘管調查尚未證實兇手與Antifa的直接聯繫。白宮發言人卡羅琳·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表示,這是川普對「左翼政治實體」更廣泛打擊的一部分,這加劇了人們對政治壓迫的擔憂。批評者認為,這項命令可能被用來針對廣泛的左翼團體或個人,包括非營利組織,甚至影響為社會正義事業提供資金的捐助者。
此外,該命令可能產生「寒蟬效應」,使左翼活動人士因擔心被標籤為「恐怖分子」而減少公開活動,從而影響言論自由。鑑於美國政治極化加劇,這種標籤化可能進一步加深社會分歧。
對「反法西斯」標籤的影響
將Antifa列為恐怖組織可能導致「反法西斯」這一意識形態被污名化。公開表達反法西斯立場的個人或團體可能面臨執法機關的額外審查,特別是在抗議活動中。雖然僅僅喊「反法西斯」不應直接導致被定為恐怖分子,但命令的模糊性可能允許執法機關將這一標籤應用於任何左翼抗議者,無論其是否參與暴力行為。任何試圖將意識形態本身定為恐怖主義的做法都可能在法庭上面臨挑戰,因為這違反了憲法保障的權利。
結論
川普將Antifa列為國內恐怖組織的行政命令在法律與執行層面均面臨挑戰,其模糊定義可能被用來壓制合法政治活動。雖然這一舉措回應了保守派對左翼暴力的擔憂,但也引發了對言論自由與結社權利的廣泛關注。未來,相關法律挑戰及執法行動的進展將決定這一命令的實際影響。個人與團體應謹慎參與抗議活動,並密切關注法律與政治局勢的變化。

congress-218x150.jpg)
-218x150.jpg)
30日在維吉尼亞州對數百名美國高階軍官前發表演說。(美聯社)-218x150.jpg)

Trump-218x1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