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美巴外交衝突升級:川普「戰爭部」改名背後的全球民主張力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5-09-09 編輯部

巴西最高法院近日審理前總統賈爾·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涉嫌政變的案件,本已成為拉美政壇焦點,卻意外引發美國政府的罕見強硬回應。白宮發言人卡羅琳·李威特(Karoline Leavitt)於9月9日發表聲明,指川普總統「不排除動用美國經濟與軍事力量捍衛全球言論自由」,這不僅凸顯美方對巴西司法行動的高度關注,更與川普上任後迅速推動的國防部改名行動交織,揭示出美國外交政策轉向「主動干預」的趨勢。本文將分析此事件的背景、雙方立場、潛在影響,以及對全球民主與主權的啟示。

事件背景:從波索納洛案到美方介入

波索納洛案源於2023年巴西國會暴動事件,前總統被指控策劃推翻現任總統盧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的選舉結果。巴西最高法院大法官亞歷山大·德·莫賴斯(Alexandre de Moraes)主導調查,認定波索納洛的言論與行動構成對民主的威脅,案件於2025年9月進入關鍵審理階段。巴西政府強調,此為維護法治與三權分立的必要行動,並非針對言論自由的打壓。

美國的反應卻出人意料。川普政府迅速發聲,將波索納洛視為「言論自由受害者」的象徵。李威特的聲明直指巴西司法「壓迫異議」,並暗示美國可能透過經濟制裁(如7月已加徵的咖啡與牛肉關稅)或援引「馬格尼茲基法」對莫賴斯實施個人制裁,進一步施壓。這番表態被視為川普「美國優先」政策的延伸,尤其在9月5日簽署的行政命令中,將美國國防部正式改名為「戰爭部」(War Department),恢復其1789年歷史舊稱。川普稱此舉象徵「透過實力確保和平」,旨在強化軍事姿態,應對全球「民主倒退」威脅。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巴西外交部當天即回擊,譴責美方「軍事威脅」違反國際法,並重申「保護言論自由的第一步,正是尊重選舉結果與主權獨立」。巴西媒體如《 Folha de S.Paulo》指出,這場外交交鋒不僅挑戰川普的強硬立場,更考驗巴西對內部司法的捍衛。

雙方立場剖析:言論自由 vs. 司法獨立

從美國視角看,此案是全球民主危機的縮影。川普政府將波索納洛案與美國國內的「取消文化」及社媒審查連結,視巴西最高法院為「威權工具」。改名「戰爭部」更被解讀為象徵性動作,意在重塑美國形象,從「防禦型」轉向「進攻型」外交。白宮內部消息顯示,川普團隊可能藉此拉攏拉美右翼勢力,阻礙中國在巴西的基建投資(如一帶一路項目),並鞏固美國在西半球的影響力。

反觀巴西,盧拉政府堅稱波索納洛的行為已逾越言論界線,構成政變企圖。官方聲明強調,三權分立是巴西憲政基石,外國干預只會助長「反民主勢力」。巴西外交部還暗示,美方動作可能違反《聯合國憲章》關於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分析人士指出,巴西的回應反映拉美國家對美國「門羅主義」遺緒的警覺,尤其在川普上任後,美拉關係已因貿易爭端而緊張。

潛在影響:經濟壓力與地緣政治漣漪

此事件對雙邊關係的衝擊已初現端倪。美國加徵關稅預計將使巴西出口損失數十億美元,影響咖啡與牛肉產業,進而推升全球糧食價格。巴西可能反制,轉向歐盟或中國市場,加速「去美國化」進程。軍事層面,雖然川普的「不排除」言論尚未轉為行動,但「戰爭部」改名已引發盟友疑慮:歐盟國家擔憂美國過度干預將破壞多邊主義,而中國則視之為機會,強化與巴西的戰略夥伴關係。

對美國國內而言,此舉帶來政治紅利。川普的支持者視其為「捍衛價值」的英雄姿態,有助鞏固2026年中期選舉優勢。但批評者警告,這可能重蹈伊拉克戰爭覆轍,消耗國庫並損害國際聲譽。全球層面,此案凸顯民主與言論自由的界線模糊:當一國的司法獨立被另一國視為「壓迫」,「干預」與「捍衛」的區分將引發連鎖效應,如歐洲的極右勢力效仿,或非洲國家借鑒巴西模式抵抗外部壓力。

結語:全球民主的微妙平衡

美巴衝突不僅是雙邊摩擦,更是全球民主張力的寫照。川普的「戰爭部」改名與對巴西的施壓,體現美國現實主義外交的回歸,追求地緣政治與經濟優勢,但也暴露其風險:過度介入可能反噬美國軟實力,助長多極世界格局。國際社會亟需界定「干預」的紅線,或許透過聯合國或區域論壇(如美洲國家組織)化解。對巴西而言,此案是捍衛主權的試金石;對世界,則是反思言論自由在民主框架下的定位。未來發展值得密切關注,任何升級都可能重塑拉美乃至全球格局。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