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帶頭“炒”,中國數據交易市場令人“毛骨悚然”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2年11月27日 美國之音 許寧

華盛頓— 科技和工商業界將數據喻為“21世紀的石油”。在“大數據”概念受追捧的潮流下,中國政府開始推行將包括個人信息在內的海量數據像股票一樣在市場上交易。許多分析人士質疑,“炒數據”不僅難為中國的數字經濟助力,還會埋下更多的隱私和數據安全隱患。

11月15日,中國深圳數據交易所成立,啟動線上數據交易。根據中國媒體的報導,深圳作為電子信息和數據產業基地,擁有騰訊、華為、平安、中興等企業,“集聚了海量數據,形成了完整的數據產業鏈”。

奧弗比:中國數據交易讓人“毛骨悚然”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網絡評論家布拉德·奧弗比(Brad Overbey)是一名數據隱私倡導者,他在視頻網站YouTube以Drif0r的網名經營一個訂閱人數超過148萬的頻道。在得知中國政府開始推行數據交易市場後,奧弗比製作了一部推特視頻短片。在這部短片中,他說,中國的做法讓他感到“毛骨悚然”(creepy)。

“通過閱讀資料後我發現,數據可以像商品或股票一樣被購買和交易,這讓人感到奇妙的同時也很恐怖。”奧弗比在美國德克薩斯州通過視頻連線對美國之音說。

網絡評論家和數據隱私倡導者布拉德·奧弗比(Brad Overbey)接受美國之音視頻採訪截圖
網絡評論家和數據隱私倡導者布拉德·奧弗比(Brad Overbey)接受美國之音視頻採訪截圖

個人數據是市場營銷中不可或缺的資源,在數字經濟革命中更是人工智能(AI)訓練和發展的關鍵要素。中國深圳數據交易所啟動線上數據交易,讓許多科技觀察人士在感到好奇的同時,也感到擔憂。

奧弗比認為,數據的商品化是數字時代演變的產物。他說:“中國將數據視為一種全新的、未開發的資源。對數據的控制和產生更多數據的能力在現代經濟中是非常有價值的。我們即將從工業經濟過渡到數據經濟。因此,能夠在公開市場上交易,就像其他所有交易一樣,這是自然的演變,這並不奇怪,但我個人並不喜歡。”

“任何公司、任何個人、政府或實體都可以到一個開放的交易所,購買數量驚人的個人數據,而這些人全然不知道他們怎麼出讓了這些數據。天知道這些數據被用來做什麼。”

政府與私企搶占交易主導權

大數據在企業和科技平台之間來回流動的做法由來已久。荷蘭萊登大學現代中國研究助理教授、斯坦福大學網絡政策中心“數字中國”(DigiChina)項目共同創辦人羅吉爾·克里默斯(Rogier Creemers)向美國之音介紹說,許多私營公司都通過整合第三方供應商的數據,建立了數據交換平台,提供基於數據的產品和服務,例如亞馬遜的AWS數據交換系統(AWS Data Exchange)。

政府出面主動加入對大數據的調動,以圖刺激經濟和促進社會有序運行,中國也非首例。例如,加拿大政府主辦的開放數據交換中心(ODX)就匯集了政府、研究機構和私營部門的多種信息。

但以政府之手牽頭,主辦數據的多方有償交易,中國的做法全球罕見。中國最早的數據交易所2015年成立於貴州;此後,北京、上海、浙江、湖北等省市先後設立本地的大數據交易所。

利用“大數據”刺激經濟,中國政府對此深信不疑。2020年,中國國務院將數據定為一種“生產要素”,認為對於經濟繁榮的重要性而言,數據與土地、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傳統要素同等重要。

將大數據打包交易,傳統上是在私營市場中以“點對點”的方式進行的。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1年12月發布的《大數據白皮書》說,目前中國的商業銀行的年數據採購金額就超過百億元人民幣。共青團下屬的《中國青年報》說,點對點的交易模式“雖能滿足企業定向採購數據的需求,但無法實現大規模的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市場需要更高效、更完善的大數據交易所。”

但專家認為,中國政府插手數據交易、主辦大型交易平台,可能是認為數據交易的經濟價值不應由私營企業說了算。

“如果成功,這些交易所可能會抵消阿里巴巴和騰訊等中國平台巨頭的主導地位;同時,北京試圖通過利用數字領域提供的生產力潛力來振興實體經濟,提供更低成本和更低門檻的數據相關服務。”萊登大學的克里默斯說。

屬權不明個人信息能否“脫敏”無保障

不過,數據畢竟不同於傳統商品和資產。世界經濟論壇的學者今年1月在一份分析文章中指出,數據是一種“無限可複制”的資產,數據交易所作為數據交易的渠道,如何保證交易中的數據的真實性、跟踪交易過程中數據是否遭到破壞和篡改,是一項不同於傳統股市的挑戰。

許多分析認為,數據權屬界定不清、安全保護不足等問題,是政府主導的數據交易所存在的首要問題。在數據安全和隱私問題專家看來,這個問題十分嚴重。

網絡評論家奧弗比說:“最有價值的數據將是人們的個人數據:地址、營銷數據、喜好、收入水平等。我對科技公司收集這些數據有很大的質疑,因為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在知情下同意這些數據的收集。那些條款和條件有數千頁,你只會說同意。沒有人知道有多少數據被收集。”

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援引深圳數據交易所董事長李紅光的話說,無序雜亂的數據要成為生產要素,必須經過“治理加工,通過數據的治理、脫敏以及打標籤”。

這位官員所說的數據“脫敏”,指的是對數據中敏感信息進行保護,確保數據在流通和使用過程中無法追踪到原始數據點指向的敏感信息,例如個人信息。但批評人士認為,中國已將公民隱私權拋在腦後,中國的數據交易所無法保障數據的個人隱私。

加拿大全球隱私與安全設計中心執行總監安·卡沃基安(Ann Cavoukian) (Courtesy: Anne Cavoukian)
加拿大全球隱私與安全設計中心執行總監安·卡沃基安(Ann Cavoukian) (Courtesy: Anne Cavoukian)

加拿大全球隱私與安全設計中心(Global Privacy & Security by Design Centre)執行總監安·卡沃基安(Ann Cavoukian)質疑,這些數據在“上市”之前,根本沒有徵得個人的同意。

“這種交易和傳輸的數據過程中不會有任何隱私和安全。人們將無法控制他們的個人可識別數據。”卡沃基安對美國之音說:“我可以確信的一點是,對於這些(數據交易)中心可能涉及的個人可識別數據,中國不會去征得相關個人的同意。”

數字經濟增效差強人意

雖然大數據交易中心近年來在貴州、上海、浙江、北京等省市遍地開花,但效果並不盡如人意。《中國青年報》說,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有30多個大數據交易所或交易機構,但絕大多數交易機構已停止運營或轉變經營方向,進行純數據交易的機構數量有限。

貴陽大數據交易所2014年成立之初,曾定下在未來3年至5年日交易額突破100億元人民幣的目標。但2019年的數據顯示,該交易所的累計交易額僅突破4億元。

科律(Cooley)律師事務所今年1月在一份針對上海數據交易所的分析報告說,市場參與者設計、上市和交易數據產品的規則或標準並不明確,中國目前的官方指導意見仍然沒有解決數據所有權的核心問題,也沒有製定或公佈究竟如何為數據交易定價。

報告還指出,政府指揮數據交易,實際發揮作用的證據有限。報告認為,私人企業甚至可能會對政府主導的數據交易所望而卻步,中國眾多的數據交易所是否會成為價值創造的驅動因素,還是會因政府入局而慘敗,有待觀察。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