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掰中國,美日歐力推企業撤離+日本花20億美元推進“供應鏈改革”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0-04-18 自由時報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武漢肺炎疫情大流行,世界多國面臨醫療防護用品、製造業零件、消費品短缺,暴露出過度依賴中國工廠生產、單一來源採購及供應鏈斷裂的災難性健康和經濟惡果,日、美、歐洲多國開始推動「去中國化」,政府編預算協助企業將部分產線從中國移回母國生產,或減少和中國的經濟合作。

過度依賴中國工廠 苦嚐惡果

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指出,疫情爆發為跨國企業上了一課,市場不可預測性可能導致一些公司從單一布局,轉向更廣泛地區的多元化經營。

日本經產省本月推出抗疫經濟紓困方案,編列「供應鏈改革」預算二四三五億日圓(約六八七.六億台幣),包括資助回流日本生產的日企二二○○億日圓、資助將產線轉移到其他國家的日企二三五億日圓,以降低對中國依賴。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歐盟商會:跨國企業上了一課

《日經新聞》報導,日本帶頭將製造業撤離中國,引發北京中南海領導層熱議,對外企撤離中國的情勢十分擔憂;日本推出上述預算隔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中共政治局常委會議直言,疫情使世界經濟面臨下行危機,「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正在增加」。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十六日坦承,疫情對世界經濟和全球產業鏈產生短期重大衝擊,會對在中國的外企整體造成一定影響,但否認會出現大規模外資撤離。

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日前表示,美國應考慮為想從中國回流的美企支付「搬家費」,從廠房、設備到智慧財產、裝修,將回流支出百分之百直接費用化,等於為美企搬回國的成本買單。

德國聯邦政府已決定修改「對外貿易和支付法」,嚴審阻止外資趁疫情危機收購被打擊的德國敏感企業,明顯劍指不受歡迎的中資。英國執政保守黨則對中國立場轉趨強硬,要求「不照規則玩」的中資和華為退出英國的聲浪轉強。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亞洲經濟專家古德曼表示,在中國有大量供應鏈曝險的各國政府,都開始討論生產多元化、讓供應鏈分散和區域化,「大家不會把籌碼全押在一個賭注上」。

拜拜中國- 日本花20億美元推進“供應鏈改革”

2020年4月17日 美國之音 易林

日本政府日前宣布,將提供20億美元的補助和貸款,支持日企將生產線從中國遷回日本。與此同時,美國和德國等西方國家也在推進其企業的部分去中國化。分析人士指出,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給各國帶來了健康和經濟的雙重打擊。“世界工廠”中國的減產帶來供應鏈的斷裂,多個西方國家口罩、防護服緊缺,這暴露了過度依賴單一採購的缺陷,各國政府逐漸意識到生產線多元化的重要性。華盛頓— 

為應對新冠疫情給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日本經濟產業省在4月7日推出了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9900億美元)的抗疫經濟救助計劃。

其中受到國際媒體關注的是一項資金2435億日元、名為“供應鏈改革”的項目,2200億日元(20億美元)用於資助日企將生產線從中國遷回日本,235億日元將用於資助日本公司將生產線遷到其他國家。

這個項目要從3月5日日本未來投資委員會的一次會議說起。與會者包括日本頂級商業聯合會負責人中西宏明(Hiroaki Nakanishi)等有影響力的日本企業家。

“我們應當將高附加值的生產基地搬回日本”,日本首相安倍在會上說,“至於其他,我們應當將生產線分散到東盟國家”。

安倍的話源於新冠疫情造成的供應鏈斷裂。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今年二月,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導致中國關閉眾多工廠,日本從中國的進口量下降了近一半, 不僅醫療物資緊缺,也重創日本製造業。

“來自中國的零部件斷供使得來自日本國內的汽車生產線減產將近30%”, 香港資深傳媒人士紀碩鳴對美國之音說,“日本企業不應當過度依賴中國作為製造業基地的這個想法開始被日本各界所關注”。

實際上,早在兩三年前,一些日企就開始逐步離開中國,分散其生產鏈。

由於美中貿易戰和關稅的影響,在中國建廠生產而追逐低成本的廠商失去了在中國生產的價格優勢。這些日企已經開始著手將供應鏈外移到成本更低,並沒有關稅威脅的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日企撤出中國是市場因素所致,而這次日本政府公開宣布鼓勵企業回流,尚屬首次。

戰略暨國際問題研究所亞洲政治經濟專家馬修·古德曼(Matthew Goodman)對美國之音說,這個項目的資金相對於日本經濟的體量來說並不大。

“我不認為這給日本公司提供了很強的資金動力,但這是一個強大的政策信號”,他說,“這些日本公司需要來自日本政府的信號,這給他們把生產線撤出中國提供了一個保護傘”。

中國政府對此密切關注。

在日本政府提出供應鏈改革一天后(4月8日),中共政治局常委在北京召開會議。習近平在會議上說,由於新冠病毒的全球肆虐,世界經濟面臨下行危機,“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正在增加。”

中國商務部本周也對此做出評論。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在本週四說,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鍊格局是多國企業多年來共同選擇的成果,“不是哪個人、哪個國家能夠隨意改變的。”

他列舉了中國華南地區98%的日資企業已恢復生產。“在華生產率先恢復,有力支持了日企經營和穩定發展,已有很多日企表達了對中國市場的信心和進一步開展對華投資的意願”,他補充道。

習近平原本定於本月初訪日,這本將是中國最高領導人在10年內首次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然而行程由於新冠疫情取消,目前還沒有商定新的日期。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研究日本商業的教授烏爾萊克·謝達(Ulrike Schaede)教授說,她不會過度解讀此次日本政府的資助計劃。

她說,從商業角度來說,日本政府擔心的是資源依賴,即對於重要的物資,不應當依賴於單一供應商。

“所以日本想要實現的是供應鏈的多元化”,謝達對美國之音說。“我其實不認為這個計劃會有多大影響,這只會加速已經存在的趨勢”。

她同時指出不能忽略另一個趨勢,那些為中國市場提供產品的產業將會留在中國,並且可能會有日企進一步進軍中國市場。

“因此,這不是由產業或行業來決定,而實際上由最終消費者來決定”,她說,“如果最終消費者在中國,那麼不管是汽車、電子產品、化妝品公司,都更可能會留在中國”。

在日本政府宣布斥資資助企業回流的同時,美國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表示,美國應當考慮為想從中國撤回美國的企業支付”搬家費”。

他在接受福克斯新聞網時說,從廠房、設備到知識產權結構、裝修,政府都考慮將所有相關支出100%直接費用化。“實際上等於我們為美國企業從中國搬回美國的成本買單”,他說。

全球製造業諮詢公司科爾尼(Kerney)4月7日公佈其第七份年度美國產業回流指數顯示,2019年美國國內製造業的份額明顯高於14個低成本亞洲出口商。來自中國的製造進口額下降最快。

北京和上海美國商會與普華永道3月6到13號對在中國的年產值5億美元以上的美國公司進行聯合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公司對產業鏈挑戰的擔憂大於工廠關閉,並考慮對經營戰略進行調整。

政治經濟學專家古德曼說,他認為其他國家的政府雖然目前沒有出台類似的直接資助,然而在中國有大量供應鏈的政府都開始討論供應鏈的分散化和區域化。

“你會更多的看到輻射式(hubs and spokes approach)的供應鏈,而不是全部集中在一個地方”,他說,“人們不會把籌碼押在一個賭注上”。

謝達教授對此表示贊同,她表示,政府通過新冠疫情危機意識到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是不健康的。在疫情過後,世界國家都應當考慮縮短和分散供應鏈。

她說:“然而這不意味著來自中國的供貨會停止,這只意味著我們會看到多元化的供應鏈”。

業內人士也承認,轉移產業鏈並不是一件易事。一名業內人士告訴美國之音說,中國目前的生產鏈非常完備,東南亞國家還不能與之抗衡。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