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8 自由時報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印度軍方繼本月9日試射首款反輻射飛彈後,17日又成功試射一枚可攜帶核彈頭的「大地-2」(Prithvi-II)戰術彈道飛彈。印度媒體《歐亞時報》在相關報導中,還不忘在標題中強調,印度試射這種戰術核武就是「專門針對中國」。
報導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在東海岸的昌迪普爾綜合靶場(ITR) 試射這枚「大地-2」飛彈,在測試期間,DRDO在印度奧迪沙海岸設置的雷達、光電跟踪系統和遙測站對這枚飛彈的飛行軌跡進行了追踪。
據DRDO指出,印度自主研發的「大地-2」射程超過250公里,能夠攜帶重量介於500公斤至1噸的彈頭,由液體燃料發動機提供動力。
威力太強的核子武器其實並不好用,真正有機會上戰場的稱為「戰術核武」(Tactical nuclear weapons),威力與體積都不大,「大地-2」飛彈正被被定位為戰術核武器。
戰術核武一個特色就是射程短,由於只需要摧毀戰區內的敵方部隊與補給,通常射程不會超過3000km,以利縮減整個武器的體積與重量,並且能夠快速反應。
另一個鮮明特點是「效應可裁剪」,即能配載效應經過裁剪的不同類型的小型氫彈,如殺傷有生力量、基本不毀壞建築物和其他武器裝備的中子彈,摧毀堅固建築物、工事和武器裝備的衝擊波彈,干擾和破壞武器及電子電氣系統和電腦機網路的核電磁脈衝彈,摧毀飛彈發射井及地下指揮中心、武器庫的核鑽地彈等。
連同此次,印度過去一個多月來,已經進行了至少6次新型飛彈試射,包括9月7日成功發射自產極音速測試演示機(HSTDV);9月30日試射增程版布拉莫斯(BrahMos)飛彈;10月3日試射「英勇」(Shaurya)戰略飛彈;10月5日試射新型反潛飛彈,並宣稱這種飛彈理論上可以打擊約643公里外的敵軍潛艦;10月9日成功試射自產新一代反輻射飛彈「魯德拉姆-1」(Rudram-1)。
邊境持久戰 共軍建保溫方艙、印度急購高地裝備
2020/10/17
(中央社新德里17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國與印度就邊界議題的談判陷入僵局,雙方準備打持久戰,印度緊急向美國購買高海拔作戰裝備,因應即將到來的嚴冬;共軍則提供易於組裝的保溫方艙給邊防官兵。
美國媒體引述不願具名的官員說法報導,印度陸軍援引2016年8月與美國簽署的「後勤交流備忘錄協議」(Logistic Exchange Memorandum Agreement, LEMOA)進行採購。印美這項協議允許彼此後勤協助,像是採購燃料、機艦備用零件等。
中印兩國目前處於40年來最嚴重的邊界對峙,雙方都在喜馬拉雅山區的爭議邊界派遣部隊數千人、戰車與飛彈,戰機也都備戰。印度急於籌獲相關裝備,顯示僵局會延續到冬季,雙方部隊得面臨海拔約4600公尺、攝氏零下30度的嚴酷環境。
在此之前,印度大多是向歐洲或中國購買高海拔裝備給部隊。印度陸軍位階第2高將領塞尼(S. K. Saini)已排定造訪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部,討論其他緊急採購事宜及強化能力。
印度媒體報導,印度緊急向美方加購高海拔冬季服裝供拉達克(Ladakh)地區的部隊使用,依據LEMOA,可採購的後勤必需品包括服裝、食物、潤滑油、備用零件、醫療服務等。印軍要趕在冬季前為邊防部隊儲備配給、冬裝、高海拔帳篷、燃料等。
另一方面,中國「環球時報」報導,共軍高原地區的邊防部隊近期已裝備易於組裝的保暖方艙(組合屋),確保在嚴冬的作戰準備。
這種方艙是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研發,由宿舍、食堂、集成盥洗室、乾式自潔廁所、庫房、微電網、供暖設備等模組構成,可在攝氏零下55度、海拔5500公尺區域正常運作。整合式的光伏微電網可達到能源自給自足,即便室外氣溫降到零下40度,室內仍可維持15度以上,在長時間雨雪天氣時也可採用柴油暖風機應急供暖。
方艙超過9成的零組件都能重複使用。「解放軍報」指出,過去兩年,這些自主供電的保溫方艙已在一些高原與高山哨所使用,如今高原地區的邊境部隊也正式列裝。
北京一些軍事專家認為,由於中國過去數十年實施全國性脫貧施政,在偏遠邊界鄉鎮大量投資興建基礎建設,替共軍在後勤補給上增添優勢。(譯者:陳亦偉/核稿:曾依璇)10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