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17日專電)根據媒體曝光的政策草案,人權未來可望成為德國與中國交往的核心,德國並打算深化對台關係,支持台灣參與國際並推動歐盟與台灣的投資協定。
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16日披露一份由德國外交部起草、長達59頁的「中國戰略」機密文件;這份文件還需經其他部會批准,不過相較於過去經貿利益至上的態度,可見近來德國對中政策調整的幅度有多大。
根據這份草案,人權未來可望成為對中關係的核心;德國批評中國在新疆和西藏「嚴重侵犯人權」,關心「香港局勢」,未來人權將成為德中經貿關係規劃的主要依據,「經濟發展和人權並不矛盾」。
具體來說,德國將為企業投資海外的政府擔保制定上限,審查標準也將從嚴,「避免供應鏈出現強迫勞動」,德國計畫與歐盟攜手禁止進口強迫勞動製造的產品。
此外,德國將注意出口到中國的武器或軍民兩用貨品「不會被用在侵犯人權和對內鎮壓」;至於歐盟與中國2020年底完成談判、目前遭歐洲議會凍結的投資協定,德國將評估批准後「對人權、尤其是強迫勞動,以及對彼此互相依賴的影響」。
總的來說,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德國社會為減少依賴俄國能源付出很高的代價,並從中學到教訓,準備在「成本經濟體可以負擔」的前提下,「迅速」漸少對中國的依賴。
具體作法包括供應鏈的多角化及增加重要原物料的庫存。文件指出,德國和歐盟在關鍵製造業「不應依賴沒有與我們共享相同價值的第三國的技術」。
在這份草案中,德國還批評北京對俄羅斯的友好,指「中國與俄國愈走愈近」,烏克蘭遭入侵前兩國的聯合聲明「不符合聯合國憲章主權國家平等的原則」,強調未來德國和歐盟與中國的合作將取決於中國如何處理對俄關係。
德國在文件中也批評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唯有和平且雙方都同意才能改變台海現狀」,並打算深化與台灣的關係,「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並不違背所謂的一中政策」。
德國也支持歐洲議會的要求,盡快對與台灣達成雙邊投資協定進行評估,「這樣的協定符合歐盟的一中政策」。
過去歐盟國家與中國打交道,很難避免各行其是的問題,身為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調整中國政策,對其它26個歐盟成員國與中國的關係將有深遠影響。
因此,為爭取盟邦信任,德國承諾與中國進行下一次政府磋商之前,將先與歐盟討論,磋商結果也將通知歐洲盟邦。
德中政府磋商是德國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建立的機制,由兩國總理率內閣成員討論經貿、社會、人權等議題,至今已舉辦過6輪;德國是唯一與中國定期進行這類高層會談的西方國家,可見雙方關係密切。
德國從未針對中國政策制定清楚的框架和策略,這份文件因此受到歐洲中國觀察家的矚目。目前德國同時在草擬「國家安全戰略」,預計在明年2月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前公布,中國戰略的定稿隨後才會正式發布。(編輯:韋樞)1111117
德最新對中戰略 聚焦限制中國在西巴爾幹影響力
(中央社柏林16日綜合外電報導)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今天報導,德國政府最新的對中國戰略草案聚焦在限制中國在西巴爾幹地區(West Balkan region)的影響力。
洩露給「明鏡周刊」的德國外交部未來對中戰略草案顯示,焦點將特別著重在中國在西巴爾幹諸國的角色。
報導引述草案指出,在西巴爾幹地區,中國「某些情況下明顯擴大其影響力」,例如「債務融資基礎設施計畫」和電信基礎設施的發展。
德國和歐洲聯盟將不得不採取若干措施來抵制北京當局這一步。
草案也指出:「我們將加強與西巴爾幹諸國的合作,並推動它們入歐進程。」
根據這份長達59頁的秘密文件,西巴爾幹各國將成為所謂的「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計畫重點。這項計畫是歐盟為抗衡中國「一帶一路」發起的投資倡議,預計至2027年投入3000億歐元協助發展中國家興建基礎建設。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一再矢言要讓擴大歐盟的進程重回正軌,也表明要將西巴爾幹各國的未來作為德國政府外交政策的優先要務。
蕭茲說:「這個地區的穩定和繁榮,無法與整個歐洲的穩定和繁榮脫離開來。」
在此同時,德國外交部在北京對俄政策上,採取極為批判的立場。
文件指出,今年2月的俄中聲明「所基於的立場,不符合『聯合國憲章』(UN Charter)有關所有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
草案同時指出,德國和歐盟與中國未來的合作,取決於北京當局如何塑造與俄羅斯的關係。文件指出,「中國和俄羅斯的愈走愈近」,還說在對烏克蘭的戰爭中,中國「實際上」站在俄羅斯那一邊。(譯者:陳昱婷/核稿:蔡佳敏)1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