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6 法廣
針對美國總統大選至今懸而未定,共和黨候選人特朗普總統聲稱“大選舞弊”,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則表示有信心即將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德國外交部長馬斯(Heiko Maas)星期四和星期五打破外交中,不對他國選舉進程加以評論的敏感慣例,並多次表示,“美國選舉的結果應得到所有人的接受”。他還頗具意味的shuo,“當贏家容易,有時當輸家卻很難”。
馬斯11月5日通過推特寫道,“在美國發生的事情並不完全符合我們熟悉的美國民主文化。重要的是,這個結果應被大家接受。當一個贏家很容易,但有時當一個輸家卻很難。”他還在6日接受德國Funke 傳媒集團(Funke Mediengruppe)旗下的報紙採訪時詳細地談到了這一問題。
記者提問,“看來拜登將贏得選舉人團的多數票。你(對此感到)有多欣慰馬斯先生?”他回答說,“這次選舉的兩極分化非常嚴重,而這也反映在目前的選舉結果上。許多觀察家預測選舉結果會很接近,甚至可能會涉及訴訟。因此,儘管目前的情況可能令人緊張,但它顯示了民主的最終定義:選民總是有最後的決定權。如果要接受最終的結果–我們還沒有得到這個結果–大家暫時必須保持克制。”
記者問,“特朗普已經轉向法院,試圖避免權力的交接。你對此有何看法?”馬斯稱,“民主的基礎是對公平自由選舉的信任。民主人士絕不能破壞這種信任。現在最重要的是,在我們得到獨立驗證的結果之前,大家要保持冷靜。我們對美國的法治有信心。不要忘記:20年前,佛羅里達州的選舉結果是由537票決定的。這次也是,結果在很多地方都處於形勢難料。‘不勝利就停止選舉 ’絕對與很多人眼中的公平選舉背道而馳。”
記者追問,“美國的民主和法治有多穩定?”馬斯說,“我們不應該忘記,美國政治體制的兩極分化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在過去幾年裡,這種兩極分化確實有了新的特點。這個國家的機構已經在許多場合表明,它們可以處理這個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們德國人從美國學到了一件事:民主需要被所有代表接受的規則。我們兩個國家的人民都相信民主,相信每個人的自由和尊嚴,因此也相信他們的投票權。國家是為人民服務的,而不是相反。”
記者問,“你是否也擔心美國的街頭會爆發暴力事件?”馬斯說,“對於一個民主國家的運作來說,光榮的失敗者比勝利者更重要。當多數派如此渺茫時,很容易發現自己是失敗的一方。這表明,努力克服政治分歧是多麼重要。這次選舉凸顯了國家政治多元化和多面性的事實。未來的總統越是不願意或不能夠淡化言論,美國就越是會繼續自我對立。美國不只是一個人的獨角戲。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人火上澆油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記者問,“有了拜登,跨大西洋關係會自動改善嗎?”馬斯說,“無論選舉結果如何,事情都不會回到原來的樣子。下一任總統將考慮到接近的選舉結果–至少他應該這樣做。這也意味着,美國最初不會全力回歸國際舞台。”他說,“我們當然需要迅速確保西方國家再次作為一個團隊發揮作用。在許多國際危機面前,我們不能允許自己採取觀望的態度。首先,我們為此需要兩樣東西:協調和可靠性。大西洋不會因為選舉而變窄或變寬。然而,我們必須修補我們現有的橋樑,使它們保持足夠的強度,以抵禦我們面臨的共同挑戰。我們將儘快向新政府提出建議。”
記者問,“(德方)與特朗普在國防開支方面一直存在爭議。德國現在能否花更多的時間來增加國防開支–甚至再次減少對國防能力的投入?”馬斯說,“我們利用過去幾年的時間,繼續建設一個強大和主權的歐洲。自6年前在威爾士舉行的北約峰會以來,德國的國防開支增加了約一半。它已經是所有北約夥伴中預算第三大的國家。然而,為了確保我們大家作為平等的夥伴站在一起,我們知道,我們歐洲人在一些領域還有一段路要走。因此,我們堅持所做的決定,因為這些決定符合我們自己的利益。”
記者最後問道,“特朗普關於全球政治的決定,拜登應該糾正哪些?”馬斯說,“世界需要美國作為全球秩序的力量,而不是混亂的根源。無論大選結果如何,如何處理新冠肺炎疫情,最肯定是檢驗我們未來關係的試金石。我們需要世界衛生組織中的美國來使後者發揮效力。我們可以共同確保在全世界範圍內提供疫苗。當然,我們也非常感興趣地注意到,拜登宣布,如果他贏得選舉,那麼美國將立即重新加入《巴黎協定》。讓世界上排放量第二高的國家加入該協定將是非常重要的。”
特朗普上台後,與默克爾政府在北約成員國防費用支出、美德和美歐貿易逆差及糾紛、應對氣候變化和“伊朗核協議”等問題上出現巨大分歧,雙方間的矛盾也公開化。特別是針對共同防禦和北約職能問題,特朗普的支持者認為美國不應再扮演歐洲防衛“宗主國”的角色,同為北約盟友和夥伴的德國應兌現其國防支出承諾。而不少歐洲政界精英對北約的理解仍停留在冷戰期間;美國老大哥保護西歐國家免受社會主義陣營蘇聯老大哥威脅的基礎之上。美方這一對局勢認識的改變也使得美德關係就該問題出現爭議。正是在雙方關係緊張下,特朗普此前未經交涉便宣布從德國大規模撤軍的決定也引起了柏林的不滿,並給默克爾政府在其國內帶來進一步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