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更新:2021/02/02
(中央社華盛頓1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今天接受媒體訪問。記者問,若中國對台灣採取行動,美國如何因應?美中是否會發生軍事對抗?他說,會確保美國軍事布局能阻止中國侵略。
布林肯上月在聯邦參議院人事聽證會上表示,中國是美國國家利益的最大威脅。
微軟國家廣播公司(MSNBC)記者密契爾(Andrea Mitchell)在專訪中提問:「如果中國對台灣有所行動,你會採取措施嗎?你認為美國未來可能與中國發生軍事對抗嗎?」
布林肯表示:「毫無疑問地,中國對美國構成的挑戰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大。」
但他也承認,美中關係複雜,當中含有敵對層面、競爭層面,當然也有合作層面,「但不論是哪個層面,美國都必須以有力而非軟弱的立場來因應中國」。
而「力量來自於美國有強大的聯盟,這是中國沒有的;要實際參與國際事務,在國際機構上現身,因為當我們撤退,中國就會補進空缺,進而成為制定規則的一方」。
布林肯表示,當中國提出挑戰,包括鎮壓新疆維吾爾人或香港民主,美國要站出來捍衛自己的價值觀;還要確保美國的軍事布局,能夠阻止中國的侵略。
布林肯說:「好消息是,上述種種都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他同時引用總統拜登競選期間的主軸「重建美好未來」(Build Back Better)表示:「從許多方面來說,中國構成的挑戰,除了來自中國實力崛起,也來自美國加諸於自身的弱點,但我們可以克服這些弱點、『重建美好未來』,建立更強大的聯盟,投入全球事務,捍衛我們的價值觀,投資在人民身上,確保我們有完善的軍事布局。」(譯者:蔡佳敏/核稿:曾依璇)1100202
布林肯:中國對美構成最重大挑戰
2021年2月2日 美國之音 莉雅
華盛頓—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星期一(2月1日)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台MSNBC獨家專訪時說,中國對美國構成“最重大的挑戰”。布林肯還批評北京在新冠病毒疫情問題上對國際社會不夠透明。這位新任美國首席外交官在採訪中還表示,美中關係是一個複雜的關係,既有對立的方面,也有競爭的方面,同時也有合作的方面。
布林肯國務卿星期一在接受MSNBC“米切爾報導”節目主持人安德列婭·米切爾獨家專訪時多次被問到有關中國的問題。
在被問到如果中國對台灣採取行動,他是否會採取行動以及美國今後是否可能與中國爆發軍事衝突的問題時,布林肯回答說:“毫無疑問,在所有國家中,中國對我們構成了最重大的挑戰,但這是一個複雜的挑戰。美中關係中有對立的方面,當然也有競爭的方面,而且也有一些合作的方面。但無論我們是在處理這個關係的任何一方面,我們都必須能夠處在優勢地位而不是弱勢地位來與中國打交道。”
這位與拜登總統長期共事過並深得其信任的國務卿說,美國的優勢地位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面:它的強大同盟關係,而這是中國所沒有的;美國在全球以及國際機構中的積極參與;在中國挑戰美國的價值觀時捍衛這些價值觀;並確保美國的軍隊能夠威懾中國的侵略以及投資於美國人民,使他們能夠充分競爭。
布林肯在採訪中說,好消息是,上述每一個確保美國處在優勢地位的因素都完全在美國的掌控之中。
“從許多方面來看,中國構成的挑戰既與中國新興的實力有關,與我們自我造成的一些弱點同樣有關。但我們可以解決這些弱點。實際上,在建立更強大的聯盟、與世界進行接觸、捍衛我們的價值觀、投資我們的人民、確保我們的軍事態勢得當方面,我們也可以在這一領域更好地重建,”布林肯說。
在拜登總統是否會取消他的前任特朗普總統對中國加徵的關稅問題上,布林肯說,拜登政府正在對此進行審議。他說,他們必須確保每次採取行動的時候,他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樣做是否在推動本國自己人民的利益?讓他們更加繁榮?促進他們的安全?擴展他們的價值觀?他說,在關稅問題上,拜登政府在問的問題是,加徵關稅對美國還是對中國造成更大的損害?
談到新冠病毒疫情時,布林肯說,毫無疑問,在疫情爆發之初以及眼下,在向國際社會提供必要的信息以及讓專家進入中國了解情況方面,中國政府都做得不夠。
“所有這些—缺乏透明度,缺乏坦誠,是一個深刻的問題,而且這是一個還在繼續的問題,”布林肯說。
當主持人追問他,中國是否應該為對疫情處理不當付出代價時,布林肯回答說:“我認為我們必須集中精力對發生的事情進行充分的了解和追究責任—目前正在進行一項調查— 但尤其要確保我們採取了防止再次發生的措施。”
他在參議院提名聽證會上被問到有關問題時也做出了同樣的表態。
布林肯還批評說,中國當局在香港“採取了令人震驚的行動”,破壞它在香港主權從英國移交給它時做出的承諾。他說,美國應當與英國一道向那些逃離香港政治迫害的難免敞開大門。
對於美國的對手利用美國國會大廈遭到攻擊的事件來攻擊美國的民主制度的問題,布林肯在接受MSNBC採訪時說,這個事件也有另外的一面,即美國國會議員在當天回到國會大廳,並向全世界顯示,美國的民主是有韌性的。在他看來,這是美國可以弘揚的一個強大而又正面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