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媒體本週二報道,中國當局爲介入臺灣2024年大選,以省市對口的認領模式,點對點拉攏臺灣縣市村裏長到對岸接受統戰招待。臺灣陸委會就此表示,對於相關案件已進行司法偵辦。
爲影響臺灣明年一月的大選結果能符合北京所好,臺媒《鏡週刊》12月5日引述不具名知情人士指出,中國一改過去拉攏泛藍政治高層或媒體人士的作法,改採責任制,由各省臺辦“認領”臺灣各縣市的村裏長,以化整爲零與分進合擊的方式,分批將全臺各地的村裏長接待到中國喫喝玩樂,以拉攏“樁腳”穩固票源,手法形同賄選。
報道引述這名人士舉例,山東省負責新北市、廣西省負責花蓮縣,北市則由上海對口,安徽省負責基隆市,北京臺辦鎖定高雄,武漢對應苗栗,重慶專責彰化與南投。全臺目前已有超過上千名村裏長被安排到中國接受統戰招待,以此加強洗腦“兩岸一家親”,或傳達這次大選是有關“戰爭與和平”的選擇等威脅。報道說,近期大陸方面更計劃提升層級,以相同手法邀請臺灣的縣市議員到中國交流。此舉顯見中國對臺介選已從文攻武嚇,轉爲透過村裏長帶隊赴中國旅遊交流,進而影響民意。
臺灣的法務部長及檢察總長近日都提到,中國正以前所未見的旅遊招待手法介入臺灣選舉,有檢調已發動首波大規模約談。
臺灣陸委會表示,相關案件檢調已進行偵辦。
中國採用“人海戰術”手段
臺灣的國防安全研究院所長沈明室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指出,中國情報蒐集擅長採用“人海戰術”,例如千人計劃,派出1500人到海邊挖一點沙回來拼起全貌。此次中方介選採用“點對點”分工,不需要中央花很大資源,也不會集中在單一省市難以負荷,改爲各省去想辦法,產生競爭效果。但過去,中國國臺辦拉攏的一些臺灣學者只說好話,盡是報喜不報憂,造成誤判。連習近平都批評臺辦,對臺工作做不好。
沈明室提到,香港“學運女神”周庭也曾被帶去深圳看改革開放建設,但這對她起不了作用,臺灣人也不一定被收買。他說:“會不會這些旅遊去了以後,票還是照投他想投的?因爲投票的是攸關他在臺灣的生活方式、攸關自由民主價值。到那邊遊覽純粹遊玩享優惠,不會構成心理負擔或跟他有什麼承諾。”
沈明室認爲,中方介選臺灣未必立竿見影,但必須擔心的是各省政府在交流過程中,對臺灣各縣市建立起聯繫管道。未來,中國很可能借由這些人際網絡或施壓曾被招待對象,做符合中國要做的事。例如,某政黨發動大規模遊行,威逼利誘他們上街頭製造政府混亂,藉以改變臺灣政治聲量或政策走向。
《鏡週刊》指出,中國還透過廣東、四川及江西等臺辦拉攏臺灣農工商各界人士,藉由“青年融合”、“基層融合”、“經濟融合”、“文化融合”、“體育融合”、“媒體融合”等6大區塊,舉辦兩岸學生棒球聯賽、羽球聯誼、無人機航拍創作大賽、電競決賽、帆船賽、自行車比賽、創藝生活節、臺商講堂、宮廟民俗交流及農特產品展銷等活動,企圖影響臺灣大選。今年下半年,中方已邀請全臺3000名青年、宮廟負責人、工商界、媒體界等代表,赴中國交流。
沈明室認爲,遊覽幾天未必能對臺灣人的投票發生決定性影響,但比較可能受影響的是意識形態偏藍的人士。
沈明室舉例,過去福建省積極跟臺灣融合,承認臺灣教師證照、律師證照,但是根本問題是中國老師待遇不是很好,或臺灣老師不一定樂意去中國用意識形態教材教書。中國的惠臺政策,或許對臺灣的失業人士有吸引力。但在中國待久了,人們會發現樣樣受管制,可能還被監控。相關產業即便在中國有高利收入,業者最後還是紛紛回臺,演藝界也是如此。
《鏡週刊》另一篇有關中國介選臺灣的報道還提到,中方除了通過賭盤介選,可能也透過支付虛擬貨幣涉賄,以影響臺灣選情。
點對點 如中國對內“精準扶貧”模式
滯臺中國異議人士龔與劍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說,中國點對點對臺灣統戰、介選,如硬套對內“精準扶貧”模式,像福建、湖南各自針對西藏、新疆某地區進行扶貧。
對於中國大規模招待臺灣民衆赴中旅遊,龔與劍直言:“有效、有效。”他說:“我觀察很多臺灣民衆親眼看了中國以後,對中國有很大改觀。看到高速公路、高鐵、支付寶、高樓大廈這些表面上的繁華,會驚訝於中國的這種所謂的富強。”
但龔與劍認爲,臺灣人不該只看到中國表面上的繁華:“中共那些高樓大廈底基下可能埋的是累累的白骨,中國高速發展下犧牲的是對環境的破壞、對人權的壓迫、對勞工的壓榨,這在全世界可能是絕無僅有的。很顯然,能夠在中國看到中共殘暴本質的人屬於少數派。”
龔與劍認爲,臺灣村裏長只要有5%的人受影響,北京就可以說取得統戰的勝利成果。
維穩和統戰經費不設限
龔與劍說:“中國對兩種經費不設限,很好報銷,就是維穩和統戰。通過1000萬產生5%的報酬,也覺得這筆錢用得值得。地方財政都非常喫緊,如果沒有中央灑錢,不可能下這麼大的一盤棋,中央反正可使勁印鈔。”
龔與劍說,北京的目的是對臺灣人洗腦,說共產黨已不是以前那個共產黨,是改變了的共產黨,讓中國變得富裕。這套論述要入島、入戶、入心。
龔與劍說,臺灣民衆如果票投給親中、親共人士,就會看到今日的香港:“希望臺灣人民要好好珍惜這張選票,選出一個捍衛臺灣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和世界上絕大多數民主國家並肩而行的領導人。”
記者:夏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