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華:台北榮民總醫院品管中心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教授/ 原載第 500期 “台灣守護周刊”
看診時最常被問的問題,就是這一題,”失眠一定要吃安眠藥嗎?”。答案是”不一定”。 通常有三種情況,失眠才需要被處理:
1. 連續失眠超過兩週以上。偶爾出現失眠, 是不一定要處理的。
2. 失眠雖未超過兩週,但是已經造成主觀上 的不舒服。例如,注意力不集中、焦慮、 憂鬱等症狀,且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
3. 失眠造成其他身體疾病的不穩定。例如, 血壓或血糖在適當的藥物治療下,仍然無 法有效地控制,就要考慮可能是失眠所造 成的了。
處理失眠有三種方式處理:
1. 改善個人睡眠衛生(Sleep Hygiene):這 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往往被大眾忽 略。處理失眠的第一步,是改善睡眠衛生 習慣。包括下列幾點:
a. 維持規律的睡眠時間。
b. 避免白天小睡。
c. 睡醒後不再賴床。
d. 不在床上看電視,玩電腦,閱讀。
e. 保持臥室的空氣清新。
f. 維持安靜及舒適之睡眠環境。例如枕頭 的高低,床單的柔軟度。
2. 藥物處理:廣義的來說,會讓人睡覺的藥物,都可以稱之為安眠藥。這也是最常使 用的處理方式,藥物又可分為兩類:
a. 安眠藥:就是一般醫師常用的處方。很 多人不清楚什麼是安眠藥,往往糾結於 是否可以使用,是否會成癮等問題。
這 些藥物其實都很安全,只是如何適當的 使用,就需要專業的諮詢了。通常使用 的藥物有兩大類:苯二氮平類 (Benzodiazepines,
BZDs)類,例如, 導美睡、美得眠、優樂町、利福全、戀 多眠及酣樂欣等藥物。
這類藥物通常都 合併有鎮定,抗焦慮及肌肉放鬆等作 用,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另一類是 Z 藥 物(Z-drugs),例如,史蒂諾斯,宜眠
安等藥物。名稱的來源主要是因為,這 兩個藥物的化學結構名都為 Z 開頭。這 些藥物的共同點,就是都作用於腦中分
部最廣泛的一種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
b. 非安眠藥:這類藥物就很廣泛,通常 是利用其嗜睡的副作用,來治療失眠。 包括抗組織胺、抗憂鬱劑、抗精神病藥 物、抗癲癇藥物等中樞神經藥物。不 過,這些藥物不應該當作第一線用藥, 因為這些藥物還有其他的副作用。
3. 非藥物處理:很多人並不喜歡吃藥睡覺, 而找尋許多其他的方法幫助睡眠。例如, 運動、冥想、打坐、服用保健品、色胺酸、魚油、退黑激素、中藥、益生菌、吸 氫氣、喝氫水、靜脈雷射,低磁穿顱磁刺 激等方式。
雖然這些方式都可以試試,但 是,由於都缺乏完整的科學驗證,效果不 一定好,也不一定對每個人都有效。如果 效果不佳,就不需要勉強使用。
2006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失眠 (Insomnia)認定是一種腦部疾病,失眠就此由一項症狀提升為一項疾病。如果是症狀,當然要找出原因。但是如果是一項疾 病,就像其他內外科的疾病,往往不一定能 找到發病的原因。
因此,就可能需要長期用 藥了。
2016 年家庭醫學及初級保健雜誌 (Journal of Family Medicine & Primary Care)所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成年的失眠中約有 30%屬於慢性失眠,隨著年齡的增加,這個 現象就愈顯著。
失眠不是大病,但是卻讓你的生活品質變 差,甚至讓很多人有生不如死的感覺。如果 你失眠,可以照著這些步驟,改善一下,保 證你將會有一個全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