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提「台美建交」議案背後的計謀與紛爭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0年10月7日 BBC 中文 呂嘉鴻

台灣最大反對黨國民黨近日突然在台灣立法院提出“台美復交”、“政府應請求美國協助抵抗中共”兩項議案,並獲執政黨民進黨支持,在立法院快速通過。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沈有忠向BBC中文分析,此次國民黨黨主席江啟臣推動這兩項議案,“對內意義大於對外,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決議案比較接近政治宣示性質,而且對於行政部門沒有法律拘束力。

國民黨提“台美復交”

這兩項議案經台灣立法院院會快速無異議通過,主要內容包含,建請“蔡政府應以美國與中華民國回复邦交作為對美外交目標,並積極推動”,並“促請政府說服美國協防台海安全”。這兩項議案意外引起台灣“朝野大和解”,甚至台灣獨派團體都發言表示贊同。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議案內容細節還包括,“鑑於中共連續向台灣派軍機,朝野各黨團共同呼籲中共必須自我克制,停止一切挑釁行為”;蔡政府“宜儘速重新開啟對話,以緩解兩岸衝突,莫使台海緊張局勢再升溫。​​”;“長久以來美國一直是台灣軍力堅實後援,蔡政府應積極說服美國政府依照其台灣關係法精神, 一旦中共有明顯危及台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時,在我國政府請求下,協助我國抵抗。”

江啟臣今日(10月7日)在上午接受台灣廣播節目時表示,如果國民黨執政,兩岸關係不會那麼緊張,他又說北京一直說要爭取台灣民心,他因此希望雙方彼此尊重,大陸需知道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國家。

北京批評

中國國台辦針對此事批評國民黨,發言人朱鳳蓮稱,“當前造成台海形勢複雜嚴峻緊張,根本原因是民進黨勾連外部勢力,不斷採取台獨分裂挑釁行動,島內有識之士和負責任的政黨對此都應清醒認識、高度警惕、堅決反對。”

江啟臣則回應稱,台美之前本來就有過邦交,國民黨提這兩岸最重要的目的便是推動台美關係正常化。他說,“親美和陸”政策一直是國民黨的路線與基調,國民黨絕對’明辨是非’,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維護中華民國的主權以及台海安全和平,這才是對中華民族最有利的事情。”

路線之爭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沈有忠認為,現在台灣沒有人不希望與美國建交,多數人也希望兩岸若有軍事衝突,美國會出手協助台灣,這是台灣社會高度的共識。不過,今夏以來,國民黨許多黨內高層,譬如前總統馬英九,以及一些“疑美”派立委,陸續批美或質疑美國的發言,引發爭議或批評。

“因此這項決議案,應該是江啟臣對內要挽救國民黨支持度探底的危險,並且希望用民意支持去穩住自己在國民黨黨主席的地位,在即將到來的黨主席選舉勝出。”他說。

,
江啟臣(左四)在當選國民黨黨主席職致詞中,並未提及“九二共識”。2020黨代會上與馬英九等大老同台的他再將九二共識置回論述核心。

台政治學者丁樹範接受采訪時也表示,此次國民黨提案不是要和大陸疏離而是為了自救。

台灣前總統,國民黨籍的馬英九在這幾個月針對台美髮言,高調對外表示,台海局勢是美國航空母艦落後,無法支援台灣,兩岸發生衝突,美國不可能來協助台灣。。

針對美國國務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訪台一事,馬英九批評此次外交往來看不出有任何實質談判,與預期有落差,徒增兩岸關係緊張。“美方來的人層級愈高,情勢就愈緊張。”

另外,國民黨不分區立委葉毓蘭,在近日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及夫人染疫,在臉書以英文發言邀請他們來台灣治療,並稱“他們若到台灣治療,檢測結果可以由陽性檢測為陰性。”此舉引來批評後,葉毓蘭刪文並道歉。

台灣輿論因此認為,江啟臣此次提出此案,是希望獲得外部主流民意支持,與馬英九代表的黨內疑美派斡旋。

因為,自今年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落敗後,江啟臣擔任提出的許多黨內兩岸路線調整,包含是否在兩岸論述移除“九二共識”等等,都遭受到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連戰及洪秀柱的抨擊,在主流民意以及國民黨疑美派的壓縮之下,江啟臣常常進退失據。

“此次議案提出,應該是江啟臣嘗試掙脫困境的精算,之後要看北京以及馬英九如何回應,”沈有忠說。

国民党
國民黨的支持者以長輩居多。

根據台灣東森新聞,馬英九今天(10月7日)出席台北一活動受訪時稱不曉得國民黨立院黨團有提推動台美復交這個案子。

台灣外長吳釗燮今年九月接受美國全國公共電台(NPR)專訪時表示,台灣目前不尋求與美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若台灣與中國發生衝突,台灣不會依靠美國介入,“防禦台灣是台灣自己的風險與責任,台灣會努力為未來局勢做好準備。”

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則在美國的視訊座談會上表示,“許多台灣人希望台美政治關係突破,但在復雜地緣戰略環境中,所有條件到位才會有進展,政府仍需以謹慎態度面對。”

台灣另一在野黨時代力量國際部主任劉仕傑則判斷,無論下一屆美國總統是誰,代表台灣民意的立法院通過這兩項決議案,勢必對台灣駐美代表處在未來與美方行政部門跟國會部門交涉時造成壓力。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