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解嚴34週年,游錫堃:呵護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1/7/15

(中央社記者范正祥台北15日電)今天是解嚴34週年,立法院長游錫堃表示,台灣要呵護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但願留給下一代的是勇敢,而不是遺憾;能給香港借鏡的是民主的燦爛,而不是極權的黑暗。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今天刊出游錫堃「解除戒嚴34週年:少有人知的推手」投書,游錫堃也透過臉書連結分享此文,他指出,「回想戒嚴時期,不勝唏噓。」

游錫堃表示,對很多年輕人來說,「解除戒嚴」可能很遙遠、很陌生,但對經歷過那38年,也是全世界實施戒嚴最久的台灣人而言,1987年7月15日確確實實扭轉了生命。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游錫堃指出,隨著史料證據陸續出土,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當時讓時任總統的蔣經國被迫提前解嚴,其實是這片土地上每一個渴望民主自由的人民力量,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1986年9月28日的「圓山組黨」人士;他們是解嚴的背後推手,少有人知。

游錫堃指出,當年「圓山組黨」人士想著該如何打倒獨裁政權、要組織能真正代表台灣民意的反對黨;國際壓力和人民最真實的怒吼,讓蔣經國害怕了,不敢像1960年抓籌組中國民主黨的雷震、圍捕1979年美麗島人士那樣,來抓「圓山組黨」人士,因為蔣經國知道,人民的力量已經壓制不了,美國也不再姑息。

游錫堃指出,「圓山組黨」後的第9天,也就是1986年10月7日,蔣經國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董事長葛萊姆(Katharine Graham)女士專訪時首度鬆口,「政府不久將提議取消戒嚴令。」直至1987年7月15日才終於解除戒嚴。

身為「圓山組黨」人士之一的游錫堃表示,他想提醒大家,台灣曾歷經38年的軍事戒嚴,無數理想鬥士家破人亡、流血流淚,才掙來民主自由。看看現在的香港,曾享受過亞洲最令人羨慕的自由生活,短短幾年就淪入極權牢籠,令人唏噓。

游錫堃表示,因此台灣要呵護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但願留給下一代的是勇敢,而不是遺憾;能給香港借鏡的是民主的燦爛,而不是極權的黑暗。

1986年9月28日,游錫堃以黨外選舉後援會召集人名義在台北圓山飯店開會,當天會議主席是游錫堃,司儀是蘇貞昌(現任行政院長),兩人在大會上高喊「民主新希望、組黨救台灣」。會議兩大主軸分別是完成黨外立委與國代候選人的推選,以及透過變更議程方式進行創黨發起人簽名連署,之後討論黨綱、黨章、政綱、宣布組黨,民進黨因而誕生。(編輯:蘇龍麒)1100715

解除戒嚴34週年:少有人知的推手

2021/07/15 自由時報

◎ 游錫堃

今天是台灣解嚴三十四週年。對很多年輕人來說,「解除戒嚴」可能很遙遠、很陌生,但對經歷過那卅八年,也是全世界實施戒嚴最久的台灣人而言,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確確實實扭轉了生命。

隨著史料證據陸續出土,國內外學者研究發現,當時使蔣經國被迫提前解嚴的,其實是這片土地上每一個渴望民主自由的人民力量,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的「圓山組黨」人士;他們是解嚴的背後推手,少有人知。

在那個距今不遠,很多人至今仍半夜噩夢的白色恐怖時期,將近二十萬人遭受國民黨政府迫害。當年聲稱自己是「人類的救星,世界的偉人,自由的燈塔,民主的長城」的蔣氏政權,施行的卻是類似當今中共政權的暴政。它作票(郭雨新高票落選)、先鎮後暴並羅織罪名(美麗島事件)、政治暗殺(林宅血案、陳文成命案、江南命案)、司法迫害(鄭南榕被捕、林正杰入獄、蓬萊島三君子坐黑牢…)。

一直到一九八六這一年,圓山組黨人士不再恐懼,而是想著該如何打倒這個獨裁政權、要組織能真正代表台灣民意的反對黨。國際壓力和人民最真實的怒吼,讓蔣經國害怕了。他不敢像一九六○年抓籌組中國民主黨的雷震、圍捕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人士那樣,來抓一九八六年的圓山組黨人士,因為他知道,人民的力量已經壓制不了,美國也不再姑息。

於是,圓山組黨後的第九天,也就是一九八六年十月七日,蔣經國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董事長葛萊姆(Katharine Graham)女士專訪時首度鬆口:「政府不久將提議取消戒嚴令。」直至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日才終於解除戒嚴。

眾所皆知,解除戒嚴之後,台灣還走了很長一段路,才轉型成為國際社會如今豎起大拇指欽佩的民主典範。

身為圓山組黨人士之一,我想提醒大家,我們曾歷經三十八年的軍事戒嚴,無數理想鬥士家破人亡、流血流淚,才掙來民主自由。看看現在的香港,曾享受過亞洲最令人羨慕的自由生活,短短幾年就淪入極權牢籠,令人唏噓。

因此,我們台灣要呵護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但願我們留給下一代的是勇敢,而不是遺憾;能給香港借鏡的是民主的燦爛,而不是極權的黑暗!

(作者現任立法院院長)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