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保擴大藥品檢討,356款指示藥擬不再給付,醫界憂惹民怨 藥界支持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2/3/12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江慧珺台北12日電)健保藥品部分負擔改革在即,健保署近期也擴大檢討指示藥品,擬不再給付356項年用量低於5000人的指示藥品,若全數取消,每年可望省下751萬元,用以挹注新藥。

「指示藥品」是不需醫師處方,民眾可直接在藥局購買的成藥,根據「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指示藥品並非健保給付範圍。

不過,由於過去公保、勞保時代都有給付指示藥品,考量患者用藥習慣,健保上路後仍繼續給付,但此後不再給付新的指示藥品,也沒有下限價保障,遭醫界垢病「比糖果還便宜」的藥品大多都是指示藥。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如今健保財務連年虧損,衛生福利部擬調高藥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等部分負擔來因應,每年耗費健保超過新台幣10億元的指示藥品將何去何從,也備受外界關注。

中央健康保險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近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過去20多年,健保逐年取消指示藥品給付,從民國94年給付1200多項、每年藥費約23億元,後來逐步取消維生素、電解質、酵素、制酸劑等,到110年僅剩851項、花費約14.7億元。

根據健保署統計,110年指示藥品申報金額前10名當中,光是不同劑量的緩瀉劑就占3款,每年約有151萬人使用、藥費達3.22億元;其餘依序為腸胃藥1.44億元、約33.4萬人使用,止痛退燒藥0.9億元、多達609萬人使用,2款脹氣藥0.74億元、約214萬人使用,化痰藥0.52億元、約52萬人使用,制酸劑0.4億元、約29.9萬人使用,抗組織胺520萬元、約58.3萬人使用。

連恆榮指出,健保署去年12月22日邀集醫藥相關學協會及病友團體共同討論指示藥品政策方向,決議優先針對109年使用人數低於5000人的指示藥品檢討,目前共有356項藥品評估取消給付,以耳鼻喉科常見的感冒藥、退燒藥、止痛藥以及胃腸藥、兒科用藥居多。

連恆榮說,健保署已將藥品清單提供給相關醫藥全聯會及團體,希望3月底之前蒐集各界意見,若共識度高將取消健保給付,預估1年可省下751萬元,盼用於其他新藥給付,至於何時拍板還有待後續討論。(編輯:郭諭儒)1110312

指示用藥給付擬擴大檢討 醫界憂惹民怨藥界支持

2022/3/12

(中央社記者江慧珺、張茗喧台北12日電)衛福部健保署檢討指示用藥給付,對此醫界憂心,民眾逕自買藥恐延誤病況,且醫師若開藥民眾得自掏腰包,恐惹民怨;藥界則支持,自費購買指示用藥更能導正用藥觀念。

衛生福利部健康保險署逐步檢討指示用藥給付,近期統計民國109年用藥人數低於5000人的指示藥共356項,評估將退出健保給付,其中以家醫科、內科、兒科與耳鼻喉科用藥占大宗。

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理事、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周慶明近日告訴中央社記者,指示藥退出健保給付議題討論已久,包含將處方藥轉列指示藥,或將原有給付品項逐步取消給付,這樣的政策方向,可能侵害民眾健康權,也惹來民怨。

周慶明說明,民眾難自行判斷生大病或生小病,若未經醫師診斷逕行到藥房買指示藥,可能延誤治療時機。

他舉例,民眾可能撞到頭導致頭骨有裂縫,腦脊髓液可能從鼻腔流出,症狀如同流鼻水,若民眾誤以為僅是感冒僅買藥服用,延誤治療可能導致腦炎、腦膜炎等嚴重病況。

周慶明也提到,過去外界常稱要效法指示藥比例高的美國,事實上台灣與美國人口密度與醫療環境不同,台灣人口密集、基層診所可近性高,方便民眾看診後再拿藥,反觀美國地廣人稀,病痛就醫不便,只好到藥局買藥,兩者不可類比。

周慶明表示,健保署限縮指示用藥給付,事實上省不了多少錢,卻可能危害民眾健康,且醫師若開立未給付的指示藥,民眾還得自費拿藥,恐惹民怨。

他認為,政府要檢討用量較少的指示用藥,醫界立場只能接受,但若未來檢討到大宗的指示藥,恐有不良效應產生。

另一方面,藥界對於指示用藥取消健保給付表達支持。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言人黃彥儒說,依照藥品分級,副作用強、藥效強烈的屬處方藥,由醫師開立處方;副作用輕微、藥效中等的為指示藥,不需醫師處方,只要由醫師或藥師指示後用藥。

黃彥儒說,目前逐步落實分級醫療,不用大小病都跑到醫院,特別是輕微的症狀可由藥師指導用藥,也會提醒民眾若用藥後症狀持續就要就醫評估,可讓醫療制度更完善發揮。

黃彥儒也提到,指示用藥健保給付下,不少民眾養成看病就要拿藥、甚至拿愈多藥愈划算的錯誤觀念,事實上有些藥物非必要使用,透過自費制度或可導正觀念,也可讓藥師衛教更完整。(編輯:郭諭儒)1110312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