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8/23第二波罷免投票綠營仍有可為?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5-07-26 編輯部

如果8月23日的第二波罷免投票成功罷免7位國民黨立委,將對台灣政治產生重大衝擊,短期內可能翻轉立法院朝野勢力平衡,強化賴清德政府的執政優勢,但也可能加劇政黨對立與社會分裂。以下從席次變化、政治動態及潛在風險分析此假設情景,基於目前中選會公告及媒體報導,第二波罷免針對國民黨立委江啟臣、楊瓊瓔、顏寬恒、林思銘、馬文君、游顥、羅明才等7人,同時綁定「重啟核三」公投。

1. 立法院席次與議事權的翻轉

目前立法院113席分佈為:國民黨52席、民進黨51席、民眾黨8席、無黨籍2席。藍白聯盟(國民黨+民眾黨)合計60席,穩過半(57席),主導議事與法案推動。

  • 短期空缺效應:若7位國民黨立委全數被罷免成功,國民黨席次降至45席,藍白聯盟僅剩53席。根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罷免通過後席位立即空缺,需3個月內補選。在此空缺期,立法院總席次仍113,但實際有效委員為106席。議事規則規定,法案通過需「出席委員過半數同意」,若全數出席,過半門檻為54票。藍白53席將無法達標,綠營51席(加無黨籍若中立或親綠)可能反轉主導權,阻擋藍白議案或推動綠營優先法案,如國會改革修正或預算審議。
  • 補選變數:補選預計11月舉行,綠營在部分選區(如台中、彰化、南投)有基盤優勢,可能拿下2-4席,讓藍白永久喪失過半。專家分析,補選投票率通常低(約30-40%),有利組織力強的政黨,但藍營若動員不足,恐進一步流失席次。

此變化將讓賴政府擺脫「跛腳」困境,短期內推動政策更順暢,如兩岸關係調整或能源轉型。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 政黨動態與社會氛圍的轉變

  • 藍營重挫:首波7/26大罷免全數否決,已讓藍營士氣高漲,視為「勝利」。但若第二波成功,國民黨將面臨內部檢討,黨主席朱立倫壓力增大,可能引發派系分裂(如江啟臣等中生代被罷,影響黨內權力結構)。藍營可能轉向更強硬反制,如發動倒閣或不信任投票,但門檻高(需全體立委1/3連署、過半通過),短期難成。
  • 綠營振奮:公民團體與民進黨視第二波為「續戰」,若成功,將證明首波失敗僅是動員不足,強化綠營基層信心。賴清德可藉此鞏固黨內團結,緩解國會對立,但需避免被指「政治報復」,否則中間選民反彈。
  • 民眾黨角色:黃國昌等民眾黨立委未被罷免,但藍白聯盟若崩解,民眾黨可能轉向中立或與綠營合作,影響如國防預算或核能議題(公投綁定重啟核三,若公投通過但藍白無力推動,成尷尬)。

3. 潛在風險與長期影響

  • 社會分裂加劇:大罷免已耗費大量資源(估計上億經費),若第二波成功,可能引發藍營支持者不滿,街頭抗議或司法戰(如上訴罷免結果)。外媒分析,這恐讓台灣民主被視為「內耗過度」,影響國際形象與經濟穩定。
  • 2026地方選舉前哨:成功罷免將為綠營注入動能,衝擊藍營在台中、南投等中南部縣市執政;反之,若失敗,藍營可延續首波氣勢,鞏固優勢。

結論

若第二波成功,局面將是「綠營短期翻盤、藍營危機四伏」,立法院可能暫時由綠主導,賴政府執政更穩,但需小心避免過度對立導致反噬。實際結果取決於投票率(預估50%以上才有機會成功)與藍綠動員,此情景雖有利綠營,但台灣政治恐進入更動盪期。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