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2 編輯部
事件背景與最新發展
在2025年8月22日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宣布美國政府取得Intel 10%股權後,市場與輿論迅速將焦點轉向其他半導體巨頭,尤其是台積電(TSMC)。這項Intel協議源自《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的資金交換,目的是強化美國本土製造與國家安全。台積電作為全球晶片代工龍頭,已獲得美國約66億美元補助,用於亞利桑那州工廠擴建,總投資達1650億美元。然而,根據最新報導,川普政府明確表示「不尋求對台積電或美光(Micron)的股權」,這被視為警報解除的訊號。
華爾街日報與路透社等媒體引述白宮官員指出,政府是否要求股權,主要取決於企業是否進一步增加美國投資承諾。台積電不僅已承諾擴大投資(包括新增先進製程產線),且其美國工廠預計創造數千就業機會,因此被歸類為「積極投資者」,免於股權交換要求。 相比之下,Intel因近年業績低迷與中國連結疑慮,被視為需「額外監督」的對象。
X平台(前Twitter)上,討論也反映這點:多位用戶與分析師指出,台積電的「台灣身份」與地緣政治敏感性,讓美國政府傾向維持補助模式,而非強迫股權,以避免引發台灣主權爭議或供應鏈斷裂。 例如,一位用戶分析:「Trump will only stake in US fab… TSMC and Samsung r Taiwan and SK gov control. They will stall and not want be staked by US gov.」
台積電的特殊性:為何不易面臨相同交易?
台積電與Intel的處境有本質差異,導致其不太可能重蹈Intel覆轍:
- 投資承諾與戰略價值:
- 台積電已積極回應美國「美國優先」政策:亞利桑那州三座工廠預計2025年起量產2奈米晶片,為NVIDIA、AMD等美企供應AI晶片。這不僅創造就業,還強化美國供應鏈韌性。川普政府官員強調,對這類「持續擴大投資」的企業,不會要求股權,以鼓勵外資流入。 若強迫股權,可能導致台積電退還補助金(據報導,台積電已內部討論此選項),並轉向歐洲或日本投資,損及美國利益。
- 地緣政治考量:
- 台積電被稱為「矽盾」(silicon shield),其技術主導全球AI與軍事應用,台灣政府視之為國家安全資產。美國若強求股權,可能被解讀為「美國化」台灣科技,引發中國報復或台灣內部反彈。 歷史上,拜登政府已與台積電簽訂「分占增值協議」(upside sharing agreement),共享超額利潤,而非股權,這模式更符合雙方利益。 X上有些討論擔憂川普的「交易藝術」可能擴及台積電,但主流觀點認為,美國需維持台積電的獨立性,以對抗中國。
- 經濟與法律障礙:
- 台積電市值逾1兆美元,美國補助僅佔小部分(約4%),轉換成股權僅約0.6%,影響有限但象徵意義重大,可能觸發股東訴訟或反托拉斯調查。 此外,台積電多數股權已由美國機構持有(如貝萊德),政府直接入股恐違反自由市場原則。相比Intel的本土企業身份,台積電的外國地位讓交易更複雜。
潛在風險與各方觀點
儘管目前無入股計畫,但未來不確定性仍存:
- 支持免股權觀點:白宮官員與產業分析師認為,台積電的投資已足夠「交代選民」,川普可將焦點放在Intel等「問題企業」。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公開讚揚台積電為「史上最偉大公司」,並確認合作六項新AI晶片,強化其戰略夥伴地位。
- 反對或擔憂方:部分媒體與X用戶批評,這是川普的「民粹操作」,若經濟壓力增大(如通膨或中國競爭),可能擴及台積電。 台灣媒體如經濟日報指出,若強求,台積電可退還補助,但這將延遲美國晶片自主化。
- 產業影響:台積電股價在消息澄清後上漲逾2%,顯示市場樂觀。長期來看,這有助台積電維持中立,專注技術領先(如3奈米以下製程)。
結論與展望
基於當前資訊,台積電不太可能面臨與Intel相同的股權交易。川普政府的政策重點是「獎勵投資者」,台積電的積極擴張讓其免於此類要求,這不僅緩解台灣科技主權疑慮,也確保美國在全球晶片戰的優勢。 然而,地緣政治變數(如美中貿易戰升級)可能改變局面,建議關注國會聽證或台積電官方聲明。若川普任期內推出新法案,類似交易或許會以「黃金股」(golden share,僅有否決權)形式出現,但機率不高。
此分析基於2025年8月22日最新報導,事件仍在發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