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藍營集中火力攻陳其邁的公費生問題,陳其邁就讀中山醫學院醫學系時領了公費。藍營攻擊的焦點在於公費生為何不依約服務,以及經濟情況不錯的家庭為何領公費?持這種說詞的人應該是完全不瞭解公費制度以及考試制度,若是瞭解就不會有這些疑問。貧窮人家讀大學極需要公費,但依當年的考試制度,富貴人家也很可能領了公費。因當時的大專聯考制度,讀了公費的校系並非刻意,常常是無意中碰上。
很巧,筆者就是公費生,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何筆者兄弟都讀台灣師大,理由很簡單,是經濟問題。以前南部農村子弟若是北上讀大學,不要說學雜費,只是每月的伙食費都沒有著落,這是現代人難以想像的。以前農村沒有人賣菜,自己種什麼菜就吃什麼菜,很自然的素食,只有過年過節或有客人時,才會出現肉類。米的來源則是自己的稻穀用牛車運到碾米廠碾成米,所以農村家庭等於沒有伙食費,怎麼可能讓子女北上讀大學,直到現在筆者還是極為感激國家提供公費讓我們兄弟讀大學。
不少人因為貧窮而讀師大,可是進了台灣師大之後,發現師大並非窮人專屬學校,很多富貴家庭子女也一樣進了師大,他們不是因貧窮刻意讀師大,而是因考試制度促使他們進了師大。以前大專聯考的制度,報名的時候就要填好志願,貧窮的人當然會將師大的科系排在前面,一般學生則會參考上一年度全國各校系的最低錄取成績來填志願,造成富有家庭的子女也可能被分發到師大。
由富有家庭的子女也進師大,就可以了解陳其邁為何成為中山醫學院醫學系的公費生。當年政府為了培育偏僻地區的醫師,在公私立醫學院提供公費,當時報考大專聯考者填志願也一樣參考上一年度大專聯考各校系的最低錄取成績。當時公立醫學系的最低錄取成績自費高於公費,私立醫學系正好相反,公費較高,所以陳其邁填志願時,當然將公費排在自費的前面,並非志在公費,而是參考上一年度的最低錄取成績來填志願,而他聯考的成績可以上公費,因而被分發到公費醫學系。
後來大專聯考改為考試成績公布後才填志願,考生填志願的範圍緊縮在幾個校系,比較能依循興趣來填志願。但以前在報名時就要填志願,考生不知道自已能考幾分,成績會落在哪一個區段的校系,所以全國所有校系都有必要填入,考完了等待聯招會分發。除了特殊的考生(如貧窮子弟)會挑選特定校系外,一般學生慣常參考上一年度各校系最低錄取成績來填志願。對師大學生而言,有人對就讀的科系不感興趣,有人甚至於不喜歡教書,因而有人改行。由於興趣不合而賠公費的人未必就是富有者,有些人原來極需要公費,只是畢業後覺得不能適應教師這一行而賠公費改行。
陳其邁參加大專聯考時,報名時就要填志願,不是公布成績後才填志願,他也參考上一年各校系的最低錄取成來填志願,更與一般師大生一樣,興趣不在就讀的科系,改行乃很正常。有些師大生賠了公費改行,沒有人說他們不對,為何讀了公費醫學系改行就罪大惡極?不知這是甚麼邏輯?
(作者為中山大學退休教授、台灣安全促進會會長)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hchen0201
2022/10/20(台灣時報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