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7
.jpg)
(中央社記者溫貴香台北7日電)今年適逢二戰結束80週年,學者李君山今天演講時引述史料表示,美國曾視台灣為「無主之島」,蔣介石採「以拖待變」方式應對主權問題,使台海局勢延宕至今。國史館長陳儀深解釋,韓戰後美方對台灣採「地位未定論」,這幾乎是美方的原則,不只是政策。
今年適逢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國史館與台灣文獻館規劃6場系列講座,陳儀深致詞時表示,6場系列演講,2場在台北、4場在南投,都是想呈現目前中華民國史與台灣史的研究成果。
首場講座下午登場,由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君山主講「國府二戰時期領土訴求與戰後變局」。李君山指出,台灣自19世紀以來歷經多次歷史風浪,但一直都非常幸運、躲過許多戰火,台灣成為一個「乾淨土」,可說是「God bless 台灣」。
李君山說,1944年,美國海軍原本計畫從台灣登陸,但最後因當時的美軍西南太平洋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堅持收復菲律賓,再下一個攻擊目標是琉球(沖繩),台灣也因此未遭受到激烈戰鬥,否則後果難以想像。
他認為,台灣的地位在戰後極為複雜,美國當時視台灣為「無主之島」、沒有真正的主人,美軍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表面是協防中華民國,實則基於自衛考量,目的是維護美國在朝鮮戰爭(韓戰)的後路,「第七艦隊做的是假扣押」,也就是台灣這個島被美國扣押,未來的去向尚未定案。
李君山表示,1949年杜魯門政府白皮書嚴厲批評蔣介石腐敗無能,切割與其關係,反映出美國「保台不保蔣」立場,而蔣介石後來聽聞美國準備將「台海中立化」,隨後便在日記中明確表達,他絕不會公開承認台海中立化,也拒絕喪失主權。這個「以拖待變」方式,導致台海地位未定至今。
李君山說,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署時曾提及台灣地位未定,但自1960年代起,美國官方已逐步淡化這項說法。
他認為,美國內部對台灣存在多元看法,尚未形成統一共識,難以視為正式政策,但美國國務院及相關部門主要依據「3個公報」處理台灣事務,官方文件中已不常提及「台灣地位未定」說法,且美國外交政策也因不同利益與角度,呈現不同標準,對台灣地位的立場模糊。
至於外界對二戰的結果用詞不一致,李君山從外交史角度表示,二戰80周年基本上是回到各自表述,要說是勝利、光復、終戰,甚至有人說再占領等等,都只能各自表述,在多元社會中各自容忍。
陳儀深會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說,開羅宣言是先由蔣介石尋求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支持,然後才能說服英方,就是後來看到的歸還台澎版本;但1949年麥克阿瑟將軍否定開羅宣言的決定性,1950年杜魯門更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這是中國赤化以及韓戰使然。
陳儀深表示,李君山是強調「列強連環性」以及「弱國外交之從屬性」,即一般講的「大國政治」,但弱國也不一定無外交,台灣歷經1950年代兩次台海危機,以及1990年代第3次危機,都是美國和中華民國台灣密切合作,才安然度過的。
針對李君山提到台灣是無主之島,陳儀深說,就他的理解,李君山是指第七艦隊愛來就來,與中華民國是否擁有台澎無關。這就是韓戰以後,美方一直對台採取「地位未定論」的意思,這幾乎是美方的原則,不只是政策。(編輯:林克倫)1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