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日前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製造業和非製造業的採購經理指數在去年十二月份出現雙跌。中國經濟狀況持續下滑。
據中國媒體第一財經報道,12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爲47.0%,比上月下降1.0個百分點,顯示製造業生產經營景氣水平較上月有所回落。
從企業規模看,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爲48.3%、46.4%和44.7%,比上月下降0.8、1.7和0.9個百分點,均低於臨界點。
生產指數爲44.6%,比上月下降3.2個百分點,表明製造業生產繼續回落;新訂單指數爲43.9%,比上月下降2.5個百分點,表明製造業市場需求持續減少。
此外,非製造業PMI爲41.6%,大跌5.1個百分點,也是2020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該項指數呈現營建和服務業狀況。
中國製造業、服務業進出口均衰退 四季度恐負成長
臺灣的南臺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朱嶽中接受本臺訪問時指出,除了製造業和服務業PMI外,中國進出口從10月起微幅下滑,到11月擴大跌幅,出口年減8.7%、進口年減達1成(10.6%)。中國第四季度經濟成長率不容樂觀。
朱嶽中:“整體而言,中國第四季成長率只會偏低,至於低到多少仍無法估算。第四季GDP要把全年的GDP拉高是不可能的事, (全年)5.5%很早就設定,但下半年急轉直下,中國不象大部分的國家都有下修,連美國都下修,顯然不可能達標。”
臺灣的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鄭政秉對本臺表示,中國第四季度疫情爆發,特別是“白紙運動”後無序鬆開動態清零管制,包括上海特斯拉長時間的停產,蘋果組裝大廠富士康生產都受到很大的影響。中國GDP第三季度是3.9%,他預期,“第四季度只會更糟。”
“從工業增長到進出口,以及民間消費數字不是極低就是負向,包括第三季度數字可能都是美化的結果。”鄭政秉繼續說道,“看中國怎麼操控數字。前一陣子突然解封管控,每天染疫人數、重症幾乎都停止,中國數字失真會影響全球疫情判斷,所以它乾脆不公佈。”
中國國務院在今年3月初預期GDP增長5.5%左右,國際貨幣基金(IMF)在今年10月則將中國GDP增長預期下修爲3.2%。
盧沙野諷西方“防疫躺平”:疫情三年經濟平均年增4.5%
中國駐法大使館官網1日刊出駐法大使盧沙野接受《歐洲時報》專訪表示,就在西方“被動防疫、主動躺平”之時,中國以舉國之力答好“閉卷試題”。
盧沙野表示,三年來,中國積極應對全球五波疫情衝擊,用心守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中國經濟年均增長4.5%左右,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持續引領世界經濟企穩復甦。”
盧沙野不談2022經濟下行的現況,而是以三年經濟平均增長4.5%宣傳中國經濟優於世界的表現。朱嶽中認爲,如果中國GDP 2022年全年平均要到4.5%,第四季度必須8.9%左右纔有可能達標,這是不可能。但盧沙野拉長三年,用最簡單算術平均計算,只要今年第四季度達到2.1%,全年2.8%,就能達到三年平均4.5%。
朱嶽中對中國第四季度能否達到2.1%的GDP增長持保留態度。他認爲,中國甚至可能繼2020年第一季度後,再次出現負成長的可能。
朱嶽中:“疫情雖然影響經濟,但是盧沙野想表達中國還是比其他國家好,這是他的目的。(他想表達)中國還是比多數人好,雖然沒有預期得好。”
分析:中國以市場利誘歐洲 藉以分化美歐關係
盧沙野在訪談中還提到,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多次表達訪華意願,“我們熱烈歡迎馬克龍總統於2023年適時訪華”。
鄭政秉表示,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在G20前即已赴中國訪問,並收穫歐洲空中巴士(Airbus SE)集團140架採購協議,總價值約170億美元。法國總統馬克龍一直希望跟進。中國也深知最大的本錢就是巨大的市場,盧沙野除了利用數據在法國媒體漂白中國形象外,也以中國的經濟與市場活力復甦當誘餌。
鄭政秉:“盧沙野利用年終反而是中國疫情最糟時,給法國媒體描繪明年第一季中國經濟就會大噴發的願景,相對於歐洲非常慘烈的經濟狀況,提供非常多的願景跟希望,也挑撥歐洲跟美國價值的關係。”
鄭政秉提到,中法之間頂多在氣候變遷有機會合作,但中國試圖將合作擴及航空、農業、核電等領域,尤其中國在電動車和新能源有不錯的發展,也希望推進中法進一步合作。除了期待法國把資本與技術帶進中國,更希望法國在軍事產業提供更多協助,這對中國具有多重意義。
記者:黃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