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染疫人數暴增 搶藥潮蔓延至港澳與澳洲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2/12/16

(中央社台北16日電)中國疫情飆升,染疫人數暴增,民眾搶購囤積藥物自保,引發買藥難。據報導,中國搶藥潮已蔓延至境外,香港、澳門、澳洲藥局的特定止痛退燒藥遭大量掃貨出現短缺,迫使藥局祭出限購。

BBC中文網報導,中國突然的政策急轉彎和感染激增無疑引爆了民眾的恐慌情緒。在大陸多個城市,醫院大排長龍,防疫物品如感冒藥、發燒藥遭到瘋搶,甚至黃桃罐頭和電解質水也被搶購。

搶藥潮甚至蔓延到香港和澳洲。部分香港藥房的感冒藥如「必理痛」(Panadol)、「幸福傷風素」短缺,一些藥店開始對感冒藥進行限購。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頭條日報網報導,香港的止痛退燒成藥成為搶購產品,不少藥房更設限購,甚至已缺貨。「必理痛」供應商、消費健康公司Haleon亞太區總裁蔡寳光表示,公司正加班加點生產,穩定供應。

力報報導,多名市民致電澳門電台節目反映,現在澳門市面不僅抗原檢測(快篩)試劑、連花清瘟等防疫藥物奇缺,就連一般的感冒退燒藥也被搶購一空。澳門藥監局隨即回應稱,已向藥房發出指引,指示藥房採取限購措施,每人每次限購5劑抗原檢測試劑及1盒止痛退燒類藥物。

路透社報導,在墨爾本郊區、澳洲最大華人社區之一的博士山(Box Hill),一名藥劑師說,幾家藥店的「必理痛」已經賣光了。

澳華網報導,澳洲華人近日開始「曲線救國」,將澳洲神藥「必理痛」郵寄回中國給家人朋友;這款藥物被政府官方機構認定為能克制COVID-19。

報導稱,澳洲連鎖超商伍爾沃斯(Woolworths)的櫃檯很誇張,其他藥品都餘貨充足,但「必理痛」的貨架已經空空如也。

央視新聞報導,中國國藥集團旗下160餘家工業企業,正在24小時增產藥物,特別是一些重點品種,產能已擴大到日常3倍。

今年32歲的張心(化名)在14日染疫,而且幾乎全家「中招」。她對BBC中文表示,國家應該有序開放,不是突然一下子就放開。

「普通百姓在面對疫情的時候措手不及,在藥物購買方面,應該進行限購,這樣不會導致大家囤太多藥在家裡,真正感染的人因為缺藥,跑到醫院就醫,造成醫療資源緊張,加重感染。」張心說。(編輯:楊昇儒)1111216

中國農村疫情嚴重又缺藥 留守老人求助外地子女

2022/12/16

中國疫情快速蔓延,農村染疫人數大增,但患者卻買不到藥,鳳凰Times16日發布調查報導,顯示當前中國農村COVID-19疫情與缺乏醫療資源的情況相當嚴重。圖為12日上海市某家藥局內清熱解毒類藥品專區。(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國疫情快速蔓延,農村染疫人數大增,但患者卻買不到藥,鳳凰Times16日發布調查報導,顯示當前中國農村COVID-19疫情與缺乏醫療資源的情況相當嚴重。圖為12日上海市某家藥局內清熱解毒類藥品專區。(中央社檔案照片)

(中央社台北16日電)中國疫情快速蔓延,農村染疫人數大增,但患者卻買不到藥,基層醫療機構因為相關物資都沒了也束手無策。留守農村的獨居老人染疫後,因為沒有藥物,打電話向外地子女求助。

鳳凰Times今天發布一篇調查報導,顯示當前中國農村COVID-19疫情與缺乏醫療資源的實際情況相當嚴重。

吳君君(化名)一家住在河北省中南部一個縣城的山區裡。13日晚上,他4歲的女兒發燒到39.1度。當時,家裡只剩下兩包兒童版布洛芬顆粒(退燒藥),夫妻倆給孩子沖服後,一晚上也沒見效。次日早上,燒到39.5度。

尋藥,成了吳君君的頭等大事。他先去村醫那裡,村醫說,最近村裡發燒的人太多,早就沒藥了,藥物一直配送不來。他又騎車到附近幾個村去找,走遍鄉衛生院和鄉裡唯一的大藥房,最後只買到了兩包板藍根(解熱中藥)和一盒阿莫西林膠囊(抗生素)。

回到家,他讓女兒服了板藍根,發燒症狀倒是好了一點,但體溫仍沒低於38.5度。到了14日晚上,吳君君和妻子也開始發燒,同時咳嗽和全身疼痛。儘管沒有快篩,但他們認為肯定是一家全陽了。

15日一早,發著燒的吳君君再次出門買藥。這次,他去了隔壁鄉,依然沒找到合適的退燒藥。近午回家後,他只能繼續讓女兒物理降溫。同時,他和妻子也將一條涼毛巾搭在各自額頭上。「在村裡真是不行。」吳君君說,別說退燒藥了,連快篩和N95口罩都買不到,「希望上面能關注農村裡的陽性患者」。

許亮(化名)和吳君君在同一個縣,「我們村近4000口人,至少一半陽了。」許亮平時在工地上開挖掘機,前段時間因為疫情,他一直沒上班,政策放開後才得以重返工地。

12月11日,許亮發燒自我快篩顯示陽性,但家裡沒有退燒藥。他先去村裡的衛生室,村醫說暫時沒藥,「等不及的話就到周邊村裡找找看」。後來聯繫一個大藥房老闆,對方回覆:「退燒藥、N95、抗原、體溫計、消毒液、酒精濕巾都沒有,連果維康(維生素C)都賣完了。」

沒有藥吃的情況下,許亮艱難地熬過了第一晚。13日早上醒來後,他感覺除了發燒,全身很多地方在痛。他查到縣裡所有鄉鎮衛生院的電話,一個個打,只有3家接通,告知早就沒藥了。直到後來,有村民送了4粒布洛芬膠囊,才讓他暫時放鬆下來。

林鎮國(化名)的1歲幼兒發燒檢測陽性,孩子送到鄉衛生院。衛生院說鄉裡醫療條件有限,暫時也沒發燒門診,要他們趕緊去縣醫院。到了縣醫院,醫生說,大部分兒科大夫都陽了,實在忙不過來,建議去市裡。

和醫生爭吵幾句後,林鎮國叫車帶孩子去市醫院,透過村民找了一圈關係後,終於讓孩子住了院。

林鎮國後來也開始發燒。他和很多村民一樣,陷入無藥可買的境地。幸運的是,林鎮國所在鄉的衛生院,可以打退燒針。「一針十幾塊,讓打三天。」他顧不了那麼多,先打了一針。

打完回家時,林鎮國經過了鄉裡的大藥房,正好看到老闆剛到貨20盒連花清瘟膠囊。平時賣人民幣14.8元一盒的藥,現在賣到35元了。林鎮國猶豫了一會兒放棄了,「我就是個農民,消費不起,回去多喝水」。

年將70歲的馮占奎(化名)一直生活在農村,兒子馮志(化名)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平日裡很少回老家。「我媽去世幾年了,我爸是留守老人。」馮志說,他的老家在河南省西南部一個縣裡的村子,村裡只有幾百口人。

前段時間疫情嚴重,馮占奎和其他村民一樣窩在家裡出不來。政策剛剛放開,他馬上和老夥計們又聚在一起打撲克,前幾天陸續開始咳嗽、發燒、渾身難受。

馮占奎去找村醫拿藥,被告知沒有了。他只得開著電動三輪車,帶著兩個同樣發燒的老夥計一起去鎮裡的衛生院。鎮上衛生院說,退燒藥和退燒針暫時都沒有,如果到貨會通知他們。3人想去縣裡試試,可一想還有40公里路就放棄了。

馮占奎後來決定求助兒子。兒子馮志最近也陽了,但他提前買了藥。馮志本想從北京寄藥回老家,但幾家快遞公司都說不能保證送達時間。他又撥打了縣裡幾個大藥房的電話,想著有退燒藥的話,高價讓對方送過去。但這些大藥房表示,根本沒有感冒、退燒、鎮痛和消炎藥物了。

「大部分的說法是,藥品很難能到縣裡。」馮志說,一是本身就沒貨,二是很多配送人員也陽了。沒辦法,他只好發動老家的同學、朋友,最後大家雖然沒買到布洛芬,但有人幫他在一個偏遠的鄉鎮買到了用於抗炎、鎮痛、解熱的「尼美舒利膠囊」。

隨後,馮志的朋友將藥物放到村口一塊石頭上,老人在無接觸的情況下取到藥物。拿到藥後,馮占奎只吃了3粒就退燒了,症狀總算減緩了一些。

「如果遇到那種完全沒資源的可怎麼辦?」馮志擔心起更多農村的留守老人。況且,很多老年人還有基礎病。

「按照本來的佈局,村醫務室、鄉衛生院是這個群體的首要醫療屏障,但隨著藥物短缺,基層醫療機構也束手無策。」河北一家縣醫院的副院長說,這是當下面臨的現實。

丁志龍(化名)在河北一個千餘口人的村子做了近20年鄉村醫生,最近沒躲過染疫了。居家隔離時,丁志龍自己在一個房間。作為鄉村醫生,他本不應該缺少藥物,可尷尬的是,他的衛生室除了些兒童退燒藥外,竟沒有成年人可以用的口服退燒藥了。

「這類藥本來也沒多少,早就被賣光了,一直沒配送過來。」丁志龍說,但由於沒人囤針劑,他那裡還有些退燒針劑。開始發燒後,丁志龍給自己打了3次退燒針,體溫徹底恢復正常。轉陰後,他發現每天都有幾十人上門買退燒藥,但他也無可奈何。

據報導,目前中國農村60歲及以上老人,已超過1.2億人。其中,健康或基本健康的大約有9900萬人,另有超過160萬老年人處於不健康的狀態,但生活仍能自理;還有超過30萬不健康老年人無法實現生活自理。(編輯:楊昇儒)1111216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