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舉報復美國媒體,要求美國之音等五家媒體申報人員和財產並驅逐三家媒體的美籍記者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0年3月18日 蕭雨 李逸華

華盛頓— 針對美國政府在此之前對中國駐美官媒的限制,中國政府星期二(3月17日)宣布反制措施,要求美國之音等五家媒體申報人員和財產,並且驅逐三家媒體的美籍記者。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對此表示遺憾。他說,美方剛剛看到中方的決定,希望中方重新考慮。這位美國首席外交官再次表示,被美方限制的機構並不是真正的自由媒體,而是宣傳機構,與美國自由媒體性質不同。

中國外交部宣布了三項措施。當局要求美國之音、《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和《時代周刊》五家美國媒體駐華機構申報在中國境內所有工作人員、財務、經營、所擁有不動產信息等書面材料;《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三家媒體年底前記者簽證到期的美籍記者從即日起四天內必須申報名單並於10天內交還記者證,今後不得在中港澳繼續從事記者工作;在簽證、行政審查、採訪等方面,當局將對美國記者採取中方所說的“對等措施”。

同日,美國之音駐華分社收到外交部外國記者新聞中心的傳真,要求美國之音在10天內提供機構負責人、工作人員(含中國籍僱員)、不動產、機構代表的所有外國主體等九項內容的詳細信息。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中國政府的第二項措施實際上是驅逐《紐約時報》等三家報社的記者。

在北京宣布這些新措施之前,美國政府對中國駐美官方媒體先後實行了一些限制措施。2018年12月,美國司法部要求中國官方的新華社和環球電視網駐美機構登記為“外國代理人”。2020年2月,美國國務院把駐美國的新華社、中國環球電視網、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國日報》發行公司和《人民日報》海外版的美國總代理海天發展公司指定為“外國使團”。在中國政府因對《華爾街日報》一篇評論文章不滿而驅逐《華爾街日報》記者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本月2日宣布對那五家中國駐美機構實行人員上限,中國稱這是“變相驅逐”。美國官員在宣布限制措施時說,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宣傳機構,根本不是自由運作的新聞媒體。

中國外交部星期二的聲明說,美國“基於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不斷升級對中國媒體駐美機構和人員的“歧視和政治打壓”。外交部還說:“中方上述措施完全是對美方無理打壓中國媒體駐美機構被迫進行的必要對等反制,完全是正當合理防衛。”

北京還警告說:“如果美方一意孤行,錯上加錯,中方也必將採取進一步的反制措施。”

星期二,在美國國務院的記者會上,蓬佩奧被問到了中國政府採取的最新行動。他說,美國對中國宣傳機構的限制與中國打壓美國自由媒體不可同日而語,用他的話說,“不是蘋果比蘋果”。

蓬佩奧對在場的記者們說:“他們的聲明暗示這是我們此前在美國所採取的行動引發的。這不是蘋果比蘋果。你們都知道你們擁有的新聞自由。我們談到新聞自由只是開玩笑,是嗎?你們會問你們想問的任何問題,我給你們答案。我們知道這種自由在中國境內並不存在。”

他接著說:“的確,中國會告訴你們他們希望有更多信息,讓人們更多了解中國。可是他們繼續採取你們今天看到的這種行動,他們不讓世界掌握了解發生在他們國家的真實情況的能力。”

蓬佩奧為美方對中國駐美官媒採取的措施辯護說:“我們幾個星期前指認的人根本不是在這裡自由行動的媒體,而是中國宣傳機構的一部分,我們按照美國法律把他們指認為外國使團。在任何方面這都不是蘋果比蘋果。”

他說:“中國今天決定進一步阻止世界開展自由新聞業務的能力,對此我感到遺憾。坦率地說,這種自由新聞真的是對中國人民有好處,真的是對中國人民有好處,在這些全球挑戰嚴峻的時刻,更多的信息,更多的透明度等等,將會拯救生命。”

蓬佩奧沒有說美方會採取什麼新措施。他說:“這是不幸的。我們剛剛看到這個消息。我希望他們將重新考慮。”

總部設在紐約的保護記者委員會也在第一時間作出回應,譴責中國政府“這種毫無意義卻又完全在預料中的報復行動”。該組織說,此舉將嚴重削減美國主要媒體在中國的報導業務。

“北京和華盛頓應協商解決分歧,在全球大流行的疫情面前,在公眾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準確信息的時刻,停止削弱新聞報導的行動。”保護記者委員會亞洲項目協調員史蒂芬·巴特勒說。

美國政府限制中國駐美官媒的措施得到了美國國會兩黨議員的支持。在北京宣布了報復措施後,來自佛羅里達州的共和黨聯邦參議員里克·斯科特(Sen. Rick Scott,R-FL) 發表聲明說:”這是共產中國試圖審查新聞和控制來自中國的信息的最新例證。這是壓制性的政權的運作方式,然而,在世界各地的公共衛生受到威脅之際,我們需要全面的透明。我們無法相信來自中國的信息。”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