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仿真演習” 24枚導彈擊沉美國航母?兵推前提“脫離現實”!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3.07.07 自由亞洲電台

近日,中國中北大學發表的一份仿真演習(臺灣稱:兵棋推演”兵推”)報告宣稱”用24枚高超反艦導彈平均擊沉5.6艘美艦”的消息在海峽兩岸引起熱議。中方釋出上述消息的動機何在?臺灣又將如何應對這場虛假信息宣傳?

香港英文《南華早報》上個月23日報道,中北大學在20輪數字仿真演習中,用24枚高超反艦導彈平均擊沉5.6艘美艦,達到基本保證可靠擊沉整個“福特”號戰鬥羣的目的。演習設定,“福特”號由“聖哈欽託”號巡洋艦(“提康德羅加”級)和4艘“伯克II”級驅逐艦護衛組成,共帶有264枚防空導彈,包括能攔截高超導彈的SM-3。

中北大學的仿真演習過程中,解放軍火箭軍首先從華中和華南發射第一波8枚導彈,吸引美艦密集攔截,從中消耗了大部分SM-3導彈。然後,另一類導彈從北方和西北發射,4枚瞄準“福特”號,其餘4枚瞄準4艘“伯克II”級戰艦;另外從華中和華南發射2枚導彈,瞄準“聖哈欽託”號戰艦。這一波後,只有4艘美艦倖存。20輪不同設定的演習下來,中北宣稱,“平均戰果是5.6艘,基本可以認爲,整個‘福特’號戰鬥羣統統擊沉了。”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臺灣兵推打臉中北大學仿真演習

臺灣的國防安全研究院網絡安全與決策推演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傳凱認爲,中北大學論文的反證度與可信度有待商榷。

林傳凱指出,中北大學利用中國版“墨子”聯合作戰的仿真系統,設計一個三波次“突防、攻擊、補射”的攻擊作戰步驟,檢視打擊策略,解決未來在反艦作戰或是彈藥浪費的問題。而被中國媒體吹捧爲“炸藥之王”的CL-20,在中北的想定中,CL-20的威力是傳統TNT(三硝基甲苯)的7倍當量,造成美軍驅逐艦戰損數3.6艘、航母和巡洋艦戰損都是1艘。

今年6月,林傳凱及其團隊以兩週的時間模擬中北的仿真演習,就算是以相同的7倍威力,模擬結果發現,用三波次的攻擊得到的戰損是2.22艘,(驅逐艦僅0.55、航母0.69、巡洋艦0.97),與中北宣稱的5.6艘相去甚遠,更別提數據隨着威力下調至5倍到1.4倍,戰損僅剩1.58到2艘之間。

此外,就算以超飽合式攻擊(一次投射24枚)得到的戰損2.15艘,模擬結果與三波次攻擊差異甚微,這顯示中國在節省彈藥作戰策略的戰術價值有限。

中北仿真演習前提“脫離現實”

首先,中北大學上述仿真演習的設定是中方高超音速反艦彈道導彈試射成功,同時美軍標準六型(標六)導彈試射失敗。但林傳凱認爲,這樣的設定太過武斷。事實上,今年3月,美國在夏威夷重新成功試射標六導彈:“假設前提不成立,模擬結果也不成立。”

其次,在演習中,設定美國航母部署位置停靠在臺灣東北方174.58公里處,就在中國岸置反艦導彈的射程內,極度不合理。因爲美國的航母始終保持在靠近第二島鏈的地方,必須要有安全距離纔有反應的空間。這不禁讓人懷疑,中國是否對自己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的能力有所懷疑。此外,演習以預警機偵測,是否對中國自行開發的北斗衛星偵測能力缺乏信心。

第三,仿真演習也低估美航母打擊羣導彈的數量。“福特”號航母爲美方最新的航空母艦,演習假定“福特”號率領一艘巡洋艦、四艘驅逐艦,組成航母戰鬥羣對中國發起攻擊,只攜帶“18枚”導彈的假定太不合理。

中國版墨子仿真演習系統可信度成疑

美國的CMO(Command)系統,在國際間有22個國家、超過2000多個單位在使用。中、俄受到美國輸出許可的限制,拿不到專業版,僅有商業版。林傳凱說,根據他們的研判,中方是參考CMO的商業版發展“墨子未來指揮官”聯合作戰的仿真系統,它無法取得原廠功能與資料庫更新的資源。這次中北大學僅模擬20次,這也影響仿真演習的可信度,林傳凱的團隊則是至少模擬300次。

中國仿真演習發佈時機引關注

這次中北大學所謂的“24枚高超反艦導彈平均擊沉5.6艘美艦”的報道,首先由《南華早報》披露,緊接着中國國內官媒與自媒體跟進,隨後就被臺灣媒體轉載,成了部分政論節目討論的話題。

時序往前推,在5月初,俄羅斯發射“匕首”(Kinzhal)高超音速導彈遭到烏克蘭軍隊以美製愛國者導彈防禦系統成功攔截。俄羅斯總統普京曾誇稱“匕首”導彈不會被世上任何防空系統擊落,這也宣告“匕首”神話破滅。

中國的高超音速導彈被認爲與俄製系出同門。臺灣的國安人士指出,高超音速導彈被愛國者導彈攔截,在中國見諸媒體卻是截然不同的信息。他們研判這踩到中國“心理紅線”,中國引以爲傲的高超音速導彈怎麼能被美國的愛國者導彈攔截?因此,藉着仿真演習加上一系列的新聞操作,誇耀東風導彈的威力足以殲滅美國航母。

兵推如民調 可被政治操作

臺灣的中華戰略暨兵推研究協會理事長黃介正接受本臺訪問時表示,兵棋推演的目的是透過推演達到想要的結果,在過程中發掘爲何能迅速達成目標或根本無法達成的理由,“它的方法論與想定設計非常關鍵”。

他舉例,兵推就跟民調設計一樣,設計題目然後導引,事先設計的稱爲計劃統裁,事先不律定的是自由統裁。兵推講求的是過程,幫忙診斷、把脈,但不開處方。黃介正強調,兵棋推演是算機率,而不是算命: “打100枚導彈或是50枚導彈可以殺掉多少人,對兵推都不是關鍵,因爲這些都能設計。就好像民調的結果可以拿來被政治操作, 兵推的結果同樣可以被拿來操作。”

黃介正指出,大部分的人只對戰損兵推、誰贏誰輸、死傷人數、武器裝備耗損感興趣。他憂心的是,大部分兵棋推演只做軍事力量對比的推演,卻不做社會韌性推演,而這正是臺灣社會最弱的一環。

記者:黃春梅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