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6/10
(中央社台北10日電)據央視新聞報導,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9次會議今天表決通過「反外國制裁法」。人大此前聲稱,這是為中國依法反制外國歧視性措施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撐和保障。
為反制外國對中國實體與官員的制裁,全國人大4次會議3月批准常委會工作報告,在「今後一年的主要任務」中明確提出,圍繞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長臂管轄等,充實應對挑戰、防範風險的法律「工具箱」。
官媒新華社7日引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發言人辦公室稱,一段時間以來,某些西方國家出於政治操弄需要和意識形態偏見,利用涉疆涉港等各種藉口對中國進行造謠汙衊和遏制打壓,特別是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依據其本國法律對中國有關國家機關、組織和國家工作人員實施所謂「制裁」,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中國政府對這種霸權主義行徑予以嚴厲譴責,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表達強烈義憤。
報導稱,為了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尊嚴和核心利益,反對西方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今年以來,中國政府已多次宣布對有關國家的實體和個人實施相應反制措施。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今年全國「兩會」前後,一些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和社會各界人士提出意見建議,認為中國有必要制定一部專門的反外國制裁法,為中國依法反制外國歧視性措施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撐和保障。
中國商務部去年9月提出「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今年1年再推出「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不過這些都是行政規定;人大制定通過「反外國制裁法」,被視為在法律層面的補充。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訂閱
英國廣播公司(BBC)9日報導引述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教授王江雨分析表示,這種法律的最大意義,就是給法律的制定國一個有效的法律武器,「能夠在必要的時候,去反擊外國企業對本國企業的制裁,也可以去懲罰那些制定制裁措施的外國政客和官員」 。
「一方面是便於(中國)採取行動,另外一方面它本身有很大的威懾作用,讓外國政府看到,如果對中國制裁將會是有後果的。」王江雨說。(編輯:楊昇儒/吳柏緯)1100610
2021-06-10 自由亞洲電台
在G7峯會舉行前夕,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北京通過《反外國制裁法》等多項法案和決定。中國此舉被認爲無可避免會加深與西方國家的矛盾,雙方博弈將更加激烈,無助於溝通和解決問題。
美國總統拜登週三(10日)已抵達英國,準備於週五(11日)開展一連三日的G7領袖峯會,議題重點就是如何應對中國和俄羅斯的威脅。而就在峯會前夕,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本週四(10日)在北京閉幕,會議表決通過《反外國制裁法》。該法在通過之前,外界一致認爲北京此舉是爲報復外國提供法律依據,但不利於解決糾紛。
中國政治評論人吳強當天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說,中國在這時候通過《反制裁法》,就是要準備好應對國際社會日漸升級的壓力。
吳強: “中國試圖以此應對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制裁,她在等待可能比之前貿易談判,以及圍繞香港、新疆人權問題所展開的各種制裁,未來可能有更多,比如新冠病毒起源的問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田飛龍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說,歐美國家的制裁行爲挑戰中國利益的底線,過往中國主要透過外交部或商務部的行政措施反擊,現在需要完善相關法律體系,認爲《反外國制裁法》是反制外部干預的“法律工具箱”。
中國過份高估自身實力連自己也騙了
過去一年,中國在貿易上向澳洲作出反制措施,但最後利益受損的反而是中國自己,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中國研究教授馮崇義對本臺說,中國是採取以牙還牙的方式應對外國的制裁,但往往高估了自己實力:
“他們的心態就是遠遠的高估習大大的威風,遠遠的高估中國的實力。他有時候是自己把自己騙了,認爲他們真的那麼強大。他對澳大利亞,對歐盟的制裁,認爲歐盟和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很大。”
經驗說明反制裁適得其反形成惡性循環
此前,中國已經反制裁了10位在香港、新疆等問題上批評中國的歐洲多國議員,以此作爲報復,但最終遭歐盟“暫緩”批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進行反制,而且歐洲針對中國的制裁措施還在不斷升級,完全沒有停下來的跡象。
政治學者吳強認爲,中國的制裁雖然以對等反制爲原則,但實際上加強了與西方國家的博弈:“ 加強這樣一種對抗,也就是不斷的增強中國與國際社會的孤立和對抗關係。這符合經典博弈論的結果,他不是尋求互相溝通、解決的方式,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框架下,跟國際社會進行溝通,緩解這種對抗,這可能是他未來的主要議題。”
香港將配合北京反擊西方陣營
美國自去年8月開始,制裁多名中國及香港官員:包括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中聯辦主任駱惠寧、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警務處處長鄧炳強、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律政司司長鄭若驊等。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週一表示,支持全國人大常委會制訂《反外國制裁法》,稱特區政府有“親身體會”,香港更應該與國家共同進退。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表示,《反外國制裁法》是反制外部干預的“法律武器”,並認爲香港有必要作出配合。
田飛龍相信,進行反制不會影響外資企業對香港的信心,認爲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更應該與國家共進退維護長遠利益。
記者:喬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