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劍封喉”?美國新規或將重創華為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0年5月18日 美國之音 葉兵 李玟儀

北京/台北— 全球最大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公司華為週一發表聲明,表示強烈反對美國商務部僅針對華為的“直接產品規則”修改,並承認其業務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有分析指,新冠疫情以來,美中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涉及戰略安全的多方面利害衝突日趨激烈,或導致西方加速去中國化,也導緻美國對疑有軍方背景的華為採取卡死的政策。也有評論認為,美中如果在華為問題上再次對打,結果將是兩敗俱傷。

華為在聲明中指出, 美國此次“無底線地擴大並修改直接產品規則”,“影響的不僅僅是華為一家企業,更會給全球相關產業帶來嚴重的衝擊。長期來看,芯片等產業全球合作的信任基礎將被破壞,產業內的衝突和損失將進一步加劇,他們目前正進行全面評估、尋求解決方案。

上週五(5月15日),美國商務部針對華為修改出口管制法規中的“直接產品規則”,台積電、中芯國際等海外晶圓廠,若沒有拿到美國的特許,就不得用美國的軟體或技術製造華為和其旗下芯片公司海思所設計的芯片。這也是繼2019年5月16日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恰滿一年後,再次對華為加大制裁。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星期一在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表示,華為過去一年來的主旋律就是“補洞”。“為了應對實體清單的影響,我們的研發投入有了巨幅的增加,同時我們的存貨也大規模的增加,給我們的經營和風險管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他說,“當然好消息是,我們現在還活著。”

電信巨頭快速崛起,引西方警惕

近年來,華為在中國和國際市場的業務迅猛發展,並大力開發先進的人工智能和5G技術,有望佔據引領全球電信網路技術的地位,引起一些西方國家警惕和疑慮。美國將華為視為國家安全威脅,力圖說服其盟國和其他國家抵制華為產品。不過,英國首相約翰遜和另一位英國官員不久前表示,英國仍準備允許華為提供的技術有限地參與英國的5G網路建設。

華為公司全球發言人喬.凱利週一對美國之音表示,華為對英國仍然維持原計劃的表態感到欣慰。他說,今年第一季度華為的業績增長為1.4%,公司的生產和運營沒有因新冠疫情而停頓,儘管其在世界各地的部分僱員採取了遠程工作等防疫措施,現在華為員工都已返回工作崗位,生產和服務已經恢復到農曆新年前的水平。

近兩年來,美中雙邊關係日趨緊張,兩國在經貿合作、軍事交流、人權和意識形態等涉及國家安全的領域分歧明顯,關於兩國脫鉤的預測越來越多,尤其在武漢爆發疫情擴散世界各地之後。在此背景下,華盛頓公佈的關於華為的最新舉措及其意義引起了輿論的高度關注和評議。

實體清單重創華為,芯片業風暴再襲

華為在一年前被列入實體清單後,就積極擴大研發投入、尋求解方。比如,當Google無法供應華為Google行動服務(GMS)時,華為加大對自家的華為行動服務(HMS)的生態系投入。截至上一季,華為該生態系的開發者已經超過140萬。

不過,這仍無法減輕對華為造成的衝擊,華為沒能完成去年的業務計劃,全年營收較預期仍有120億美元的差距。

“全球合作的信任基礎正遭受嚴重的破壞。”華為高管郭平在大會中強調,“美國連續地打擊其他國家科技領先的公司,長期地看,也必將削弱他國使用美國科技的信心,加劇全球產業的衝突,到頭來,我相信也會損害美國自己的利益。”

華為聲明中稱, 170多國高達數千億美元的網路基礎建設將因此受到衝擊,30多億使用華為產品服務的人口也將受到影響。

但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上週五的新聞稿中表示,將法規擴大,是要“把華為公司剝削美國科技、威脅我國國安的漏洞填補起來。”

星期一稍早,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報導,華為芯片的主要供應商、台灣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已經停止接受華為的新訂單。台積電透過電郵回复美國之音,對單一客戶不評論,只稱將持續關注美國產品出口規定的改變,“台積公司與美國律師合作進行法務分析,以確保能夠全面檢視並且對此相關規定釋義。 ”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報告則推估,台積電約有15-20%的營收來自華為旗下的海思,台積電若不能出貨給海思,台積電的手機芯片業務可能會有好幾季的成長趨緩; 不過,台積電全年財務預測受到的影響有限,其他領域客戶可能補上海思造成的營收缺口。

然而,中芯國際與台積電不同,該公司沒有不做華為訂單的選擇。據了解,華為這一家大客戶的影響力,擴及了中芯的其他中國客戶,換句話說,若中芯的華為訂單受影響,可能連帶影響中芯其他客戶的訂單。摩根士丹利報告中估算,中芯去年約有25%的營收來自華為。

截稿前,中芯國際未針對美方修改出口規定造成的衝擊對美國之音作出回复。

研調機構IDC全球硬體組裝研究團隊資深研究經理高鴻翔對美國之音說,對於美國的進一步管制,萬一真的實踐了,“相信中國一定會跳出來跟它(美國)對打,對打的話,那基本上,這個是兩敗俱傷。”

中共黨媒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發推表示,“據我所知,如果美國進一步阻止向華為提供關鍵技術,中國將啟動’不可靠實體名單’,限制或調查高通公司(Qualcomm ,QCOM)、思科(Cisco,CSCO)和蘋果(Apple,AAPL)等美國公司,並暫停購買波音(Boeing,BA)飛機。”

民族情緒渲染,政治離不開商業

科技業者原森在移居海外前曾經在中國長期經營芯片業。他說,美國對華為實施新的限制舉措有可能把這個巨型企業卡死,使其一蹶不振,但是這樣做是正確的一步。

原森表示,中國在相關領域近幾年取得了非常可觀的進步,他對一些受政府控制的中國企業取得這些成績的手段表示懷疑。他指出,中國企業謀取先進的芯片技術,不惜以重金從台積電招聘技術骨幹。

這位旅居新西蘭的中國工程師認為,不應該把先進的科學技術主要用於監控社會大眾和維護政權穩定。他還表示,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上任以來,中國的政治生態明顯倒退,越來越呈現朝鮮化的趨勢,特別是這次世界大流行疫情期間,一些中國外交人員頻頻以強硬姿態對外發聲,試圖維護北京政府的大國形象,卻讓人感覺他們好像來自朝鮮,反而嚴重傷害中國政府的聲譽,加深了它與一些西方國家的隔閡,甚至助長了美國等西方民主社會中的一些要求與中共脫鉤的情緒。

一天前,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發表談話,稱中方堅決反對針對華為公司的出口管制新規,“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該發言人認為,美國出台的新規損害中國企業利益,損害美國企業利益,也損害其他國家企業的利益。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女兒、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引渡美國的案子將於六月舉行又一輪聽證。對於此案,華為發言人喬.凱利表示,該公司尊重加拿大司法程序的立場未變。

北京對孟晚舟案和美國製裁華為的一系列舉措表達了嚴重不滿,並先後拘捕了至少兩名加拿大公民,又將一名被判處有期徒刑、被控參與販毒的加拿大人的上訴案改判為死刑。許多中國網民也對於相關事件表達了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

收緊制裁美國能否對華為“一劍封喉”?

上週五,美國商務部表示將在全球範圍內阻止向華為公司供應芯片,標誌著美國圍堵華為力度全面升級。雖然華為已經提前調整了供應鏈,但有報導指出,中芯國際目前只能製造落後於台積電兩代的芯片。

(德國之聲中文網)上週五(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在全球範圍內阻止向此前被列入貿易黑名單的電信設備巨頭華為技術公司供應芯片。據路透社報導, 美國商務部表示,正在修改一項出口規定,根據規則調整,使用美國芯片製造設備的外國公司將需獲得美國許可,才能向華為或像海思半導體這樣的華為關聯公司提供某些種類的芯片。

據路透社報導, 美國商務部稱,”將允許把已經投產的晶圓供應給華為,只要在從周五開始的120天以內完成即可。也就是說到週五時,芯片必須已經投產,否則將不符合規定。該規定也給全球最大晶圓代工企業和華為主要供應商台積電造成打擊,後者周四剛剛宣布計劃在美國建廠”。

美聯社報導稱,美國商務部做出的這一宣布可能會令作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和網絡設備製造商之一的華為公司每年價值1230億美元的業務陷入危機之中。

美聯社在一篇報導中指出,美國商務部針對華為公司做出的新一輪制裁規定在政治層面具有相當大的爆炸力。因為華為公司不僅僅是中國最具成功的私營企業,同時它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推動下的工業化進程中的一家標杆性企業,中國希望藉助這家企業將中國打造為可盈利技術發展行業全球競爭中的強大競爭者。

中國威脅進行報復

週日(5月17日)中國商務部官方網頁上刊登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美出台出口管制新規應詢的談話稱, “美方動用國家力量,以所謂國家安全為藉口,濫用出口管制等措施,對他國特定企業持續打壓、遏制,是對市場原則和公平競爭的破壞,是對國際經貿基本規則的無視,更是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嚴重威脅”。談話指出, 中方堅決反對美方發布的針對華為公司的出口管制新規,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中國媒體《環球時報》在美國商務部做出針對華為的新一輪制裁決定的當天報導稱, 如果美國對華為進一步”卡脖子”,阻止台積電等向華為供應芯片,中方將予以強力反擊,包括將美國有關企業納入”不可靠實體清單”。這篇報導引述消息人士稱,中方的反制措施包括依法規對高通、思科、蘋果等美國企業進行限製或調查,暫停採購波音飛機等等。

華為設計的芯片,目前依然主要靠台積電生產

“備胎”供應商尚不如“正牌”

華為處於美中科技戰的中央地帶。隨著北京方面不斷顯露出來的科技野心,美國擔心會失去全球工業領導地位。

如果美國禁止允許華為的供應商使用美國技術,那麼華為在芯片問題上幾乎沒有其他選擇。美國《華爾街日報》報導稱,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已經成為中國系統級芯片的最大供應商,但這家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沒有自己的生產線,而是依賴台積電等代工企業生產芯片。華為可能會將部分訂單轉至中芯國際,但後者技術仍落後於台積電、三星等企業。

美聯社則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北京斥資數十億美元創建中國本土的半導體產業。但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生產商中芯國際只能製造落後於台積電兩代的芯片。

美國保爾森基金會研究員牛犇(Neil Thomas)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說:” 儘管中芯國際尚無法生產華為最新的麒麟980芯片組,但華為已經開始將部分採購從台積電轉移到中芯國際。 “他說:” 中芯國際可能會生產製造較早一代華為芯片組。”

中芯國際的工藝與台積電相比仍有差距

倒逼中國技術升級?

路透社在一篇分析報導中指出,美國的目的是打擊華為所依賴的芯片生產商,”但如果芯片生產商開發出美國規則管轄範圍之外的新設備來源,美國芯片設備製造商或將面臨長期痛苦”。”儘管製造芯片所需的部分複雜設備來自美國以外的企業,例如日本的東京電子、日立以及荷蘭的艾司摩爾(ASML),但分析師表示,很難在一點也不使用美國設備的情況下,組裝出能夠製造先進半導體的完整工具鏈”。

台灣《聯合報》引述瑞士信貸、摩根大通和野村證券的分析指出,華為是台積電當前的第二大客戶,營收比重達15%至20%,新禁令無疑增加基本面隱憂。目前外資圈對台積電今年營收預估的平均數為1.24萬億新台幣,如果扣除華為訂單,最悲觀的情況將是僅有0.99萬億新台幣(約合330億美元)營收,相較去年將會出現衰退。另據日經新聞報導,台積電已經停止接受華為技術的新訂單。

美聯社向華為公司詢問美國商務部最新宣布有可能對華為業務帶來的影響,但是華為公司尚沒有給予回复。

如果無法向華為供貨,台積電的日子也會不好過

美國對華日趨強硬

特朗普政府指責華為產品中存在重大安全隱患,要求包括歐洲國家在內的盟友在新一代通訊網絡構建的過程中不要使用華為的技術和產品。但是中國官方則表示,美國政府的真實目的是打壓有可能對美國科技企業構成強有力競爭壓力的中國企業。

華為公司每年從美國市場上的零部件和技術採購總金額高達數百億美元。美國一些供應商已經向華盛頓政府投訴,去年5月針對華為的技術限令有可能給他們造成數十億美元的銷售損失。

上週五美國商務部做出的宣布已經是針對華為公司的第三輪制裁措施。路透社報導稱, “美國政府中的對华鹰派對於他們鞭長莫及的大量供應鏈感到懊惱,週五宣布的規則調整標誌著他們加大力度圍堵華為的努力達到頂峰”。去年, 美國禁止美國供應商向華為供貨之後,美國務部給華為在美國的部分最大合作夥伴發放了許可證,允許它們繼續向華為出售產品,同時也允許規模較小的農村電信運營商繼續購買華為設備,以保持其網絡的正常運行。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