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漫談音樂 (131)】Handel (韓德爾)「Messiah(彌賽亞)」成名的過程  ◎ 信雅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4.12.28

德國在巴洛克時期有二位很出名的音樂家在 1685 年同年出生:韓德爾(George Frederick Handel, 1685 – 1759)生於2月23日,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 – 1750)生於3月31日。二人的個性與音樂完全不同,巴哈比較內向,很少出外旅行,認真努力研究音樂,全心擔任教會風琴師,寫了很多不朽的音樂基本作品,如全套鋼琴曲「平均律」、小提琴無伴奏獨奏曲、大提琴無伴奏獨奏曲、風琴曲與數百首宗教合唱曲等,受後來音樂界尊稱為「音樂之父」。韓德爾比較外向,常常到世界各處旅行,當時歌劇在意大利很流行,他搬到意大利,用意大利文寫了42部歌劇;後來發現宗教歌曲在英國流行,就搬到英國,用英文寫了 29部在教會演唱的 Oratorio(清唱曲),名譽傳遍歐洲。

韓德爾寫的29部 Oratorio 中,「彌賽亞」最突出,成為每年年底世界各地常演出的 Oratorio,並不一定是由於音樂特殊而是由於天時地利的原因引起的。

在 1740 年代,韓德爾住在英國寫作宗教樂曲,1741 年受愛爾蘭 Dublin 市軍官委託,根據 Charles Jennens寫的「彌賽亞」英文歌詞寫一部新的 Oratorio,預定於 1742年4月13日在新完成的音樂廳演唱。在首演以前,主辦單位特別吩咐觀眾不要穿豪華的服裝與裝飾,讓音樂廳全場 700 個坐位都坐滿。這次演出由三家慈善機關共同支持,音樂會辦得非常成功。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第二場演唱會於 1743年 3 月 23 日在倫敦市場地區 Covent Garden 劇院舉行,結果沒有愛爾蘭演出那麽成功,因爲音樂評論家認爲宗教歌曲不適合在普通戲院演出,唯一值得提起的是這場演奏開創了新的風俗。

「彌賽亞」全曲分成三部,第一部是預言耶穌的誕生故事;第二部是耶穌的一生,包括祂受釘十字架與復活;第三部是基督教傳教與永生的信息。 「Hallelujah 合唱」是在第二部結束時演唱。根據英國王家傳統,演唱這曲時,國王與王后都站起來,全場聽眾跟着站起來。這風俗的來源有些不同的傳説,大多數相信傳説是來自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在當場聽到,心裡很感動,自動站起來。其實無人確定當時喬治二世是否在場,只根據37年後寫的一封信記載這事,說他站起來,一直到「Hallelujah 合唱」唱完後才坐下,有些歷史學家並沒有完全同意。

在韓德爾Oratorio「彌賽亞」首次演出 280 多年後的今天,每年年終在世界各地都有「彌賽亞」演出,成爲基督徒慶祝耶穌聖誕的重要節目。所有從大音樂廳到小教會大大小小演出場所,當合唱團唱「Hallelujah 合唱」曲,全場聽眾都自動站起來,沒有人去追查這傳統的來源事實。

以下的 YouTube 錄影是英國皇家合唱團在倫敦皇家 Albert Hall 音樂廳演唱的「Hallelujah 合唱」實況錄影:

圖:韓德爾Oratorio「彌賽亞」的「Hallelujah」合唱曲演唱時,全場聽眾自動站起來(圖採自網站)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