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漫談音樂 (13)】音樂與電影 – 「Le Bonheur(幸福)」◎信雅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0.04.25

因爲 COVID-19 病毒傳染全世界,爲了避免感染,加州州長下令全民除非有要緊事,大家留在家。結果我們在家找事渡時間,與朋友用電腦email、text、LINE聊天。好友公孫樂對電影有趣,我們就開始談各種電影,交換意見與經驗,這禮拜決定談「音樂與電影」。

幾乎所有電影都有配樂,以音樂來加強電影的表情與氣氛,其中大部份用現代音樂,偶而用古典音樂。上世紀很流行的電視劇「Lone Ranger」、卡通「Bugs Bunny」 等用著名的古典音樂,結果很有效。許多電影也採取古典音樂片段當背景音樂,只有幾部電影真正用音樂與電影完全配合在一起,二者不能分開。我們寫這一篇並不是電影評論,只是以電影「Le Bonheur(幸福)」來討論音樂對電影表現的貢獻。

「幸福」是法國年輕「新浪潮」前期的女導演 Agnes Varda(去年三月在巴黎去世,享年90)於1964年拍製的。她的電影與眾不同,「幸福」的故事很平凡,在古代、現今社會上都常發生的。劇中男主角 François 是年輕的木匠,有很美好的家庭,太太是裁縫師,他們有很可愛的兒子、女兒,週末全家去郊外野餐,是當地大家所羨慕的幸福家庭。有一天 François在郵局遇到了一位美麗的小姐,兩人開始發生感情,有機會就在一起。François很天真,以爲他是最幸福的人,有個美好的家庭,又有美麗的女朋友,他可同時愛上二個人。有一次在郊外野餐時對太太承認愛上另一位小姐,對太太說他對她和女朋友有同等的愛,保證絕對不放棄她和兒女。他們全家在野餐後睡午覺,當他醒來時,發現太太不在身邊,帶着兒女在森林裡到處找,結果發現太太跳水自盡。此後他去找這女朋友來同居,週末一起帶二個孩子去郊外野餐,好像他又找到了所失去的「幸福」。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導演Varda 很勇敢的把這故事拍成電影,重點不在於故事本身,而是用不同的形式來表現這家庭的遭遇和結局。台灣影評家王筑筠說「我發覺它前後呈現了兩種幸福,但這兩種都是一種“表面上”的幸福,影片中所有的快樂美好,只是 Varda故意精心地營造出來的一種“幸福的假像”,卻迷惑了觀眾的眼睛:我們看著幸福的正面,卻忘了看背面。仔細看看,第一種幸福能說是真的幸福嗎?第一種幸福的背後暗藏著丈夫的背叛。那麼外遇女子取代之後的第二種幸福呢?難道這樣就是真正幸福了嗎?這第二種幸福的背後,埋葬了一條人命,這是以另一個女人的死亡做為代價,才換來這樣所謂幸福美滿的家庭,這難道會永遠沒有陰影,會永遠幸福嗎?」(http://www.funscreen.com.tw/fan.asp?F_No=505)。 導演 Varda的技巧是用類似畫家Renoir的郊園美景爲背景,用Mozart二首曲 Clarinet Quintet in A major, K. 581 與 Adagio and Fugue in C minor, K. 546當配音,她把音樂修改用不同方式演奏,配合劇情的進展,其實她的用意是用音樂來敘述故事進展的心理狀態,讓觀眾從音樂來感受她真正描寫的「幸福」。第一次我在台灣看到這部影片,就很欽佩導演 Varda這種不同凡俗的作風,同時也對Mozart的音樂有很大的改觀,他的音樂雖然顯得輕鬆、愉快,可是有深度,可表現人類內在心裡的感情和掙扎。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