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漫談音樂 (128)】Mozart Effect (莫扎特效應)◎ 信雅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4.11.09

記得 60 年前我們在台灣結婚,我學醫,對音樂特別有興趣,信惠學音樂,是相當有成就的鋼琴家。當時我們開始收集原版古典音樂唱片,採用高級的音響設備,下班回家,有好音樂欣賞,非常幸福。婚後第二年,信惠懷孕,我們照常每晚聽音樂。當胎兒漸漸長大,信惠開始感到子宮內的胎兒身動。她說當我們聽到比較激動的音樂,胎兒動得比較多。移民到美國後,繼續保持在家聽音樂的習慣,我們住在南加州時,信惠再次懷孕,覺得這胎兒對音樂音響的反應更高,從這二次經驗,我們相信胎兒在子宮內一定聽到音樂、音響,子宮內的胎兒有機會聽古典音樂,可能有「胎教」的作用,會培養他們以後喜愛音樂或成爲音樂家。當時沒有電腦、網站查詢,所以對這種想法無法證實。只記得我們的大兒子明青(Michael)長大後學大提琴,在耶魯大學管絃樂團演奏,雖然他沒有專修音樂,我們知道他一直喜愛音樂;女兒明宜(Carol)學鋼琴,中學時代參加鋼琴比賽,彈 Ravel 鋼琴協奏曲得頭獎,與 Allentown 交響樂團公開演奏。她對唱歌也很有興趣,中學時代就參加合唱團,在大學參加 Yale Glee Club,同時當合唱團鋼琴伴奏,她指揮女聲 Acapella (無伴奏)合唱團 Whim ‘n Rhythm,曾經去台灣和日本、韓國演唱。現在她繼續參加當地的合唱團唱歌與伴奏,指揮殘障兒童合唱團。我們相信從胎兒時期開始聽音樂,可培養後來對音樂的興趣。

最近美國國家公共電台(NPR)播放了這方面的節目,題目是「Mozart Effect」,述說給小孩子聽古典音樂,可增加他/她們的智力,這是許多父母所期望的,因爲他們「望子成龍」,尋找增加兒女智力的方法。NPR 節目提出最近這方面的一些醫學研究報告,說名詞「Mozart Effect」是 1991 年才開始使用,雖然沒有科學或醫學上的研究報告證實,這觀念影響了很多父母。Mozart 是歷史上公認的天才音樂家,在短短的三十多年生涯,作了那麽多的音樂,很多音樂專家認爲他寫的音樂都是很「完整」的,不可加一音或減一音。讓他們子女聽 Mozart 的音樂,一定有說不出的效應。

1993年,名心理學家 Francis Rauscher 作了這方面的研究。她把學生分成三組,每組三十多人:第一組聽 Mozart 鋼琴奏鳴曲 10 分鐘、第二組聽單調的演講 10 分鐘、第三組安靜 10 分鐘,然後三組學生都參加 spatial reasoning test (空間推理測試),結果發現聽 Mozart 音樂的學生測試成績較高。她強調說這試驗只限於她所用的空間推理測試,而且有效時間短,大約 15 分鐘而已。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1998 年美國 Georgia 州長 Zell Miller 特別設立州政府一筆款購買古典音樂 CD 送給每一個新生兒。心理學家 Sergio Della Sala 寫了一本書「Mind Myths (心靈神話)」,述說他採訪意大利 mozzarella 乳酪農場時,農夫說每天讓那些牛聽 Mozart 音樂三次,可增加牛奶的品質。當然這二件事沒有科學研究根據。

2010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用薈萃分析(meta-analysis)方法研究六篇這方面的報告,發現聽音樂可暫時增加智力,同時也發現不限於 Mozart 的音樂,別的音樂也有類似的效果,其中有一篇報告說 Schubert 的音樂或一本小說有類似的效果。總結論是人們對音樂或書本的「享受與參與」(不是「內容」)才是重要的因素。

所以 NPR 的報告把一些父母的 「Mozart Effect 」美夢吹消了。這篇文章題目定爲「’Mozart Effect’ Was Just What We Wanted To Hear (「莫扎特效應」只是我們想要聽到的)」。

 圖:讓兒女聽 Mozart 音樂可增加智力麽?(圖採自網站)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