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漫談音樂 (7)】女指揮家 ◎ 信雅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0.03.14

上禮拜我們介紹二十世紀初法國有名的Boulanger姊妹在男性控制的音樂界爲女性爭光。感謝台美人筆會(TAPC)會長賴慧娜女士在TAPC的LINE介紹一部電影「The Conductor」,描述當時另一位傑出的女性指揮家 Antonia Brico。我聽過有這部電影,可是從來沒看過,立刻在 imdb.com 網站查看,發現這影片是2018年荷蘭製作,描寫二十世紀荷蘭音樂家Brico 在指揮界奮鬥,成爲被 Berlin Philharmonic 與 New York Philharmonic邀請指揮的第一位女性指揮家。Antonia Brico 1902年在Rotterdam出生,1908年全家移民來美國,定居於北加州。從小就表現音樂才能,長大後回歐洲專攻指揮。一生中在世界各地交響樂團指揮過,曾組織女性交響樂團。於1942年定居於Colorado州,指揮Boulder和Denver的交響樂團,同時開始教學。1989年在Denver病故,享年87歲。有關她的生平,除了上述電影,1974年有一部錄影片「Antonia: A Portrait of the Women」,被提名奧斯卡最佳紀錄影片獎,美國國會圖書館列為「文化、歷史、美學上重要的文獻」。

談到女性指揮家,我聯想到學生時期在有一位華裔指揮家郭美貞(Helen Quach)來台灣指揮。她祖籍廣東,1940年生於西貢,父親是東南亞地區的商人,母親是鋼琴家,小時常聽她媽媽演奏,對音樂發生興趣。郭美貞進入澳洲Sydney音樂院後,主修鋼琴和作曲,後來專攻指揮。1965年代表台灣參加丹麥國際指揮比賽,1967年參加紐約愛樂管弦樂團主辦的Dimitri Mitropolus 指揮比賽,成績優良,被聘為 Leonard Bernstein 助理指揮,她以女性身分與亞洲人面孔備受西方樂壇注目。1974年回澳洲繼續她的音樂生涯。1979年受邀請來台灣組織「台北愛樂交響樂團」,當常任指揮,1983年樂團解散,回去澳洲。2013年不幸因乳癌在Sydney去世,享年73。

此後女指揮家相繼出現,在世界各國都可有。在美國擔任交響樂團常任指揮有 Marin Alsop (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 與JoAnn Falletta (Buffalo Philharmonic)﹔此外如 Sarah Caldwell, Jane Grover, Eve Queler等也相當活躍;在歐洲、澳洲有 Emmanuelle Haim, Susanna Mälkki, Simone Young等,她們指揮的音樂不亞於男性指揮家。可是世界級交響樂團還沒有女指揮家擔任常任指揮,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看到的。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最後我們來介紹一位年輕女指揮家 Mirga Gražinyte-Tyla可能會成爲第一位世界級交響樂團的常任指揮。Mirga Gražinyte-Tyla 2019年得到英國音樂界最高榮譽的皇家愛樂社(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最佳指揮家獎。 她1986年出生於 Lithauan,從小就有非凡的音樂天才,2014- 2017年在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擔任 Dudamel 的助理指揮;29歲時(2016年)受聘為英國Birmingham市交響樂團(CBSO)常任指揮。開始三年表現優越,續聘延長至2021年。CBSO不但有很高的音樂水準,而且有非凡的歷史。交響樂團在1919年創立,有名的英國指揮家Adrian Boult曾經當過常任指揮。1980年聘請年輕的 Simon Rattle 當常任指揮,後來他成爲 Berlin Philharmonic 常任指揮;2007年另一位Latvia年輕指揮家 Andris Nelsons 來CBSO當指揮,後來他成爲 Boston Symphony 與 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的常任指揮。所以 Mirga Gražinyte-Tyla就任後,世界樂壇都注目她將來會受那一個世界級交響樂團聘為常任指揮,因爲CBSO是指揮家理想的跳板。

A person holding a microphone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最受人注目的年輕女指揮家Mirga Gražinyte-Tyla指揮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的神態(圖片採自網站)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