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9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9日電)端午連假綠島湧進大量人潮,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單日就有6000人次參觀,但真正理解白色恐怖歷史的很少,人權館長陳俊宏拋出「黑暗觀光」議題,思考園區與居民、遊客的關係。
受疫情影響,民眾無法出國,紛紛轉往到離島「偽出國」,端午連假第一天,綠島就湧進人潮,國家人權博物館統計,轄下的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單日就超過6000人次參觀,然而問及來訪的遊客是否因此更認識白色恐怖歷史,答案卻是少之又少。
陳俊宏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成立,除了面向歷史,也要面向社會。」他以綠島人權藝術季為例,開辦前幾年藝術季多半只有一天的音樂、表演活動,在5月17日(1951年5月17日為首批政治受難者踏上火燒島)當天邀請政治受難者回到綠島,除了追思悼念,也提醒後人,迫害人權的作為不能重來。
然而從去年開始,陳俊宏希望將藝術季對話的對象從歷史轉向社會,不僅邀請更多年輕創作者參與,今年首次有藝術家邀請綠島居民參與創作,「我期待藝術季應該要成為綠島人的藝術季,而不是人權館的藝術季。」他也希望將人權藝術季做為一個平台,透過藝術傳達人權理念,促進更多國際交流。
身為第8代綠島居民的田鴻銘表示:「以前人權藝術季多半是邀請台灣表演者,演出給政治受難者看,會認為藝術季跟在地人沒什麼關聯。」反而他今年參與藝術家林羿綺創作後,才稍微理解藝術季內涵。
陳俊宏表示,全球有不少以監獄為主的博物館,像是囚禁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羅本島」,吸引不少民眾登島,感受曼德拉的苦難,「綠島也有這樣的潛能」,可惜目前多數觀光客到綠島都是體驗海洋生態居多,反倒忽略人權文化這一塊。
人權館今年在第9屆人權青年體驗營提出「黑暗遺產」(Dark Heritage)議題,意指因戰爭、災難或暴力的迫害,承載著痛苦、哀傷記憶等負面情緒的遺址,民眾基於對歷史的求知欲,或是對異常事物的迷戀與追求,進而造訪該地,形成一種有別於休閒愉悅、放鬆心情的觀光型態,學者稱之為「黑暗觀光」(Dark Tourism)。
陳俊宏坦言,雖然國際間談「黑暗觀光」行之有年,但提到觀光多少會與「消費」有所關連,「未來綠島紀念園區雖會設立博物館商店,但只販售與人權館有關的書籍和推廣品,盡可能避免過於消費主義模式」,園區整修時也盡可能維持原有面貌,讓參觀者有如進歷史現場,感受政治受難者當時的處境。
另外則是要加強與在地居民的關係,陳俊宏說,要針對居民、導遊做園區導覽培訓,「否則有不少在地導遊帶團,跟民眾說前副總統呂秀蓮、前總統府秘書長陳菊曾經關在綠島,都是錯誤訊息,造成很大誤解。」
以訛傳訛的事情還不只這一遭,「燕子洞」被誤傳為當年政治犯行刑的地方,陳俊宏指正:「沒有任何一名政治犯在綠島被槍決,都是送回台灣本島審判、行刑。」
然而誤解卻也是理解的開始,陳俊宏認為,人權館的角色是幫綠島在地保存歷史,而園區做為博物館所,也有必要提升教育的功能。
他表示,下一階段綠島紀念園區將進行景觀工程修復,要把園區空間回復到1950年、1970年代的歷史氛圍,讓過去曾經監禁政治犯的新生訓導處、綠洲山莊等監獄舊址,透過藝術、教育等形式,留下台灣珍貴的黑暗遺產。(編輯:管中維)1090719


藝術家邀綠島居民參與創作 藉吟唱撫慰逝者心靈
2020/07/19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台北19日電)綠島人權藝術季舉辦多年,藝術節也逐漸從撫平政治受難者傷痕轉換為與在地居民對話,藝術家林羿綺今年首度邀請綠島居民參與創作「迴聲者群像」,藉吟唱撫慰逝者心靈。
國家人權博物館主辦的綠島人權藝術季,今年以「如果,在邊緣,畫一個座標」為題,策展人羅秀芝試圖從邊緣發聲,以邊緣為核心,重新繪製座標,勾勒全新的倫理、政治、美學圖譜。
從2006年開辦至今的綠島人權藝術季,今年首次有藝術家邀請綠島在地居民參與創作。
林羿綺創作錄像作品「迴聲者群像」,邀請4名綠島在地居民飾演人權園區的工作者,分別以中文、台語、日語、英文,接力傳唱由斯馬里奧作曲,林羿綺、斯馬里奧作詞的全新創作「不等」。
林羿綺說,創作前她先到綠島人權園區走一趟,對過去關政治犯的「八卦樓」牢房印象深刻,有強烈的監禁感。之後也從史料中研讀到,每有政治受難者要被行刑之前,獄中牢友會清唱安魂曲,讓逝者得以安息。
只不過安魂曲較為悲傷,在林羿綺的錄像作品中,綠島居民接力演唱的「不等」,曲調反倒有種療癒人心的感受。
林羿綺說,搜尋白色恐怖資料,多半是偏向激進控訴或者是痛苦的故事,「但思考轉型正義時,該如何運用另一種溫柔、撫慰的角度看待受難者的靈魂?」她因而將歌曲定調為溫柔撫慰,但在歌詞中仍埋藏寓意,「過去從未消亡,甚至從未過去,它一直存活在我們的記憶深處。」
參與演出的陸雅琪,每年只有夏天才到綠島擔任潛水教練,她平時在高雄從事表演藝術工作,這次參與創作,她坦言是到綠島3年來首次踏進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她在片中飾演園區導覽員,過去對這個空間帶有敬畏的心,但在唱這首歌時,卻有種安定感。
在綠島監獄負責行政工作的田鴻銘,在片中飾演園區警衛,他對監獄環境原本就不陌生,雖然他是土生土長的綠島人,但對政治犯、園區過往的歷史,只能從長輩口中略知一二,「藉由這次的參與創作,也拉近人權藝術季跟當地人的關係。」
經營民宿的綠島人李其益在片中飾演油漆工,他在片中要用英文演唱,原因是曾有政治受難者在行刑前,希望獄友為他唱英文歌送行。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訂閱
開餐廳的田璟雲在片中飾演清潔工,她表示,參與創作的過程「又悲又喜」,悲的是早期政治犯會幫綠島開路、種田,也會幫居民看病,與在地居民關係緊密,不會對政治犯感到恐懼,但這次才實際感受到政治受難者當年生活在這麼狹小的空間裡,她希望透過歌聲傳唱,撫慰曾經在這的受難者們。
2020綠島人權藝術季,即日起至9月15日在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展出。8月初將有線上環景展。(編輯:管中維)109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