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0 法廣

台灣總統蔡英文520就職連任。今年一月的大選已經成為全球見證台灣人民捍衛自由民主的機會,而台灣在此次抗擊新冠疫情中的表現也被視為全球典範。但台灣依然被排除在世衛組織(WHO)之外,也體現出中國對台灣國際空間的持續壓縮。蔡英文的第二個任期內,除了大選中表現出來的民意壓倒性支持外,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和空間,尤其是與美國的關係都成為她實現勝選演講中的所講的要讓世界更看見台灣,讓台灣更美好的承諾。
本次節目採訪台灣政治大學講座教授陳芳明先生(見下圖),請他談談對台灣未來發展戰略,國民黨的前途等問題的看法。談到台灣的國際空間,目前令全球關注的自然是台灣不能參加世界衛生組織大會這個問題:

陳芳明:在世衛組織問題之後,實際上是兩岸關係的問題。這是每一個台灣總統都要面臨的,台灣是否穩定取決於兩岸關係的處理。前總統馬英九拒絕出席蔡英文的就職典禮,就是他認為蔡英文沒有處理好與中國的關係,這也是國民黨和民進黨最大的區別所在。國民黨與北京定了“九二共識“,這等於是把台灣變成中國的附庸國, 蔡英文在這一點上一直寸土不讓,不願意認同”九二共識“。如果對台灣有所了解和認識,就知道“九二共識”非常出賣台灣的立場,“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的說法是民進黨不能接受的,台灣的老百姓,除了藍營(國民黨)的人,也很難接受。
馬英九任期內最大的成就在哪裡?大概就是他和習近平在新加坡的見面,期間他根本不敢提到“中華民國”這四個字,這樣做從某種程度上也顯示台灣屈服在習近平的威權之下。蔡英文上台當然不會走這一條路,因為它不符合台灣人民意志和要求。最重要的是,總統是我們自己選出來的,中華民國是由台灣人民自己在維持,不是哪一個領袖的問題,台灣人願意投票給蔡英文就是等於認同她的國家主張,所以“九二共識”一直被擱置,完全沒有處理這個問題。因為這是國民黨的問題,所以,(國共)兩個黨的問題不能被當作是兩岸人民的問題,這是兩個黨的交易,不是台灣和中國人民的交流基礎。黨不能代表國家,只能代表自己的黨意,也不代表民意。所以,蔡英文在她的致辭中絕對不會提到“九二共識”。
法廣:蔡英文在當選後的致辭中曾說要更讓世界看到台灣。第一任期間應該比較注重國內的政治改革,而第二任就可以在此基礎上更努力開闢國際的空間?
陳芳明:是的,我想她會在WHO和WHA(世衛組織大會)的問題上琢磨,這是最立即可見的問題。WHO的總幹事譚德賽一直不給台灣任何發言權。美國已經表示不會再給這個組織金援——當一個國際組織成為中國的囊中物,就不再是一個國際組織,背後只有一個國家在操縱,我想,今後台灣有任何的國際空間都是北京不願意看到的,他們一定會想盡辦法堵住台灣的出口。所以在未來的四年,蔡英文更需要表達台灣社會和台灣人民的智慧,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和策略來獲得國際社會的發言權,可能是她未來四年要努力的方向。我永遠相信沒有不變的政治,它會按照客觀形勢的改變和轉移,從某種程度上講,台灣的發言權也越來越大。放眼華人世界,唯一能夠選總統的只有台灣,這是台灣最值得驕傲的一點。我們的領導人是自己選出來的,但中國那麼大,人口那麼多,但民意完全沒有自己的聲音,受到黨的意志壓制,這是我們完全不能接受的,這也是國民黨最終被換下來的主要因素,因為國民黨也希望用黨意主導民意。但遭到民意的推翻。
法廣:今年一月份總統大選時,國名黨的候選人韓國瑜獲得了500多萬票的支持,但最近有民調說國民黨的支持率在台灣已經降到了10%以下,在這樣的局勢下,國民黨今後在台灣如何發揮自己的最大在野黨的影響力?
陳芳明:我們應該關注高雄市長六月六號的罷免投票的結果,這顯示的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按照目前的一些評估,韓國瑜有六七成的概率會被罷免。如果他被罷免,那麼國民黨在台灣的發言權就更少了,雖然他們已經換了年輕的台籍主席江啟辰,但是,換掉頭沒有用,如果黨意違背民意的話,也違背了台灣民意追求民主的方向。所以,如何讓國民黨在地化,跟台灣民意生息相通, 這恐怕是國民黨今後要考慮的。所以,六月六號高雄市長的罷免投票可能是一個試金石,看江啟辰擔任國民黨主席是否挽回了一些民意。這次只有高雄市民投票,所以,如果高雄市長都被罷免掉,今後的總統選舉就不要抱任何希望了。
法廣:台灣現在其他的一些小黨也有不少發展,是否會出現超過國民黨的局面?
陳芳明:我想另外一個崛起的黨就是時代力量,這個當現在也在擴張版圖,柯文哲的民眾黨也從時代力量挖了不少人,但我想至少在蔡英文任內不會有任何民意大反轉,出現第三黨取代國民黨的局面。同時也要注意一點,就是國民黨一直在賣黨產,雖然我們有黨產處理委員會,但國民黨的選舉越來越困難,之前至少有黨產在背後支持,會給每個候選人很多助選的錢,但這些錢有時會被拿去“買票”,但這種‘買票“的文化也慢慢癱瘓了,民意開始主導台灣真正的民主,蔡英文兩次當選都是靠民意,民意得到伸張,這是未來台灣的希望。以後的所有公共議題不再是由黨,而由民意主導,這才是真正的民主國家,公民的力量是台灣最重要的基石。
台灣的民主已經相當成熟,台灣1987年解嚴至今,已經有33年了,台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國民黨一直沒有任何改變。完成了馬習會之後,國民黨一落千丈,而且害了後來的人。
法廣:蔡英文自身也有很多變化,第一次當選後還是嚴謹的學者形象,但她現在更加註重親民,也多了不少幽默感和親切感……
陳芳明:一般領導人都是高高在上講領導人的語言,但蔡英文現在講的是百姓的語言,她也深入生活,去夜市和攤販聊天,而這樣的平民化大概也只有民進黨可以做到,國民黨都是貴族,沒辦法做到,一個貴族的黨距離台灣社會太遙遠了,而我們經過這樣一個結果,台灣整個政治環境已經被刷洗過一次了。所以,民主就是你好,我們要求更好,所以未來要看你未來的施政。
比如,前年,在台灣,中南部曾遭遇大淹水,這個事件對民進黨十分重傷,很多人當時都說,可能民進黨起不來了,但是兩年以後,他們就進行了改革。所以,一個政黨的機器是否運轉正常,民眾都能看到,如果沒有做任何改變和提升,人民都很清楚。
所以,現在在台灣每天都可以看到民意反應,因為台灣幾乎所有的電視台都有爭論節目,這可能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我們有為藍營講話的節目,也有為綠營講話的,讓民眾得以各取所需,這是台灣獨特的現象。
中國的遊客到了台灣,他們晚上都會在酒店看政論節目,這些是大陸看不到的,他們看到這些節目里可以罵總統,罵政治人物和政黨。藍色節目罵綠營,綠色的罵藍營,這種做法實際上非常不符合言論自由的標準,但這是台灣的特殊現象,這是台灣的媒體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家各取所需,至少每個不同陣營的人,心靈都得到了安慰,因為有媒體替他們加持政治立場。我一直覺得台灣人可以那樣勤奮的工作,我覺得可能爭論節目也是一個背後支撐的微妙力量。
特別感謝陳芳明教授接受法廣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