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 編輯部
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近期在《時代雜誌》專訪中,對烏克蘭問題的言論引發全球關注。他不僅將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責任推給烏克蘭本身,還公開表示“克里米亞將留在俄羅斯”,這與他第一任期內美國政府發表的《克里米亞宣言》背道而馳。這種政策上的反覆無常,連同川普對獨裁者的友善態度,特別是對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妥協,可能向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發出危險信號:侵吞台灣或許不會面臨美國的強硬反制。本文分析川普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轉變、其對獨裁者的偏好——包括對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友好態度及其拒絕承認亞美尼亞人遭土耳其種族滅絕的歷史事實——以及這些對台灣安全的潛在威脅。
克里米亞問題:從原則到妥協的轉向
2018年,川普政府時任國務卿蓬佩奧發表《克里米亞宣言》,明確拒絕承認俄羅斯2014年對克里米亞的非法吞併,並承諾支持烏克蘭的領土完整。這一立場符合國際法,強調以武力改變邊界不可接受。然而,川普個人當時的言論卻顯得模稜兩可,多次暗示克里米亞“更適合”與俄羅斯在一起,理由是當地俄語人口居多及俄羅斯的長期軍事存在。
2025年,川普的立場更加露骨。他在專訪中怪罪烏克蘭“挑起戰爭”(因其尋求加入北約),並主張和平談判應讓俄羅斯保留克里米亞及烏克蘭20%的領土。這一觀點徹底背棄《克里米亞宣言》,等於承認侵略者的既成事實。這種政策反覆反映了川普外交的兩個特徵:一是缺乏對國際法原則的長期承諾,二是以“交易”為導向的現實主義。他顯然認為,犧牲烏克蘭的部分領土能換取與俄羅斯的快速和平,從而減輕美國的國際責任。
對獨裁者的偏好:普京的勝利與習近平的啟示
川普對獨裁者的友善態度是他外交政策的核心特徵。他多次讚揚普京,稱其為“聰明的領導者”,並在克里米亞問題上間接為俄羅斯的侵略背書。這種姿態並非僅限於普京。川普對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也展現了顯著的友好態度,例如在2019年土耳其進攻敘利亞庫爾德人時,川普不僅未強烈譴責,還撤回了美軍支持,引發盟友質疑。此外,川普始終避免提及1915年至1917年間奧斯曼帝國對亞美尼亞人進行的種族滅絕式屠殺,該事件造成約150萬亞美尼亞人死亡,國際社會廣泛認定為種族滅絕。川普的沉默被認為是為了維持與埃爾多安的關係,因為土耳其至今否認這段歷史。這種對歷史真相的迴避,與川普對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讚美一脈相承——他曾公開稱讚習近平的“強大領導力”,並表示理解中國在某些問題上的強硬立場。
川普對普京的妥協可能向習近平傳遞一個危險訊息:美國可能不會堅定捍衛盟友或伙伴的領土完整。台灣作為中國長期覬覦的目標,面臨的風險尤為顯著。中國近年來加大對台灣的軍事威脅,頻繁派遣軍機軍艦侵擾台灣海峽,並公開宣稱不排除武統。若川普的烏克蘭政策被視為對侵略行為的默許,習近平可能認為,美國在台海衝突中的反應也將是有限的,尤其是若川普優先考慮與中國的貿易或地緣政治交易。
台灣的隱憂:從烏克蘭到台海的連鎖效應
川普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轉變,對台灣安全構成間接但嚴重的威脅。首先,承認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控制將開啟危險先例,可能鼓勵中國以類似方式對台灣採取行動。國際社會對俄羅斯侵略的回應已被證明有限,若美國進一步退讓,中國可能認為武統台灣的代價可控。
其次,川普的政策可能動搖美國對盟友的承諾可信度。台灣依賴《台灣關係法》及美國的軍事支持來抵禦中國的威脅,但川普的“美國優先”原則和對長期承諾的排斥,可能讓台灣及其他盟友質疑美國的可靠性。若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向俄羅斯妥協,日本、南韓及菲律賓等印太盟友也可能重新評估其安全依賴,進而削弱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
最後,川普對獨裁者的友善態度,包括對埃爾多安的縱容及其對亞美尼亞種族滅絕的沉默,可能削弱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歐洲國家因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而對地緣政治風險高度敏感,若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退縮,歐洲對台海問題的關注和支持也可能減弱。這對台灣在國際上爭取更多外交空間極為不利。
川普對烏克蘭政策的反覆,從2018年支持《克里米亞宣言》到如今默許俄羅斯控制克里米亞,暴露了其外交決策的個人化與短視。他對獨裁者的友善態度,特別是對普京的妥協及對埃爾多安的縱容——包括拒絕承認亞美尼亞種族滅絕的歷史事實——可能向習近平發出錯誤信號,暗示中國侵吞台灣不會面臨強硬反制。這種政策不僅損害烏克蘭的主權,也對台灣及整個印太地區的安全構成深遠威脅。在地緣政治競爭日益加劇的當下,川普的立場可能削弱美國的全球領導力,並為獨裁政權的冒進行為敞開大門。台灣及國際社會應高度警惕這一趨勢,並尋求更穩定的多邊合作來應對潛在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