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突破,國衛院揪出癌細胞轉移關鍵因子,可助新藥開發

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0/01/20

國家衛生研究院20日舉行「首度發現-琥珀酸在腫瘤微環境扮演關鍵角色」研究成果記者會,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呈欽(右)、研究團隊成員吳京穎博士(左)說明研究成果。中央社記者鄭傑文攝 109年1月20日
國家衛生研究院20日舉行「首度發現-琥珀酸在腫瘤微環境扮演關鍵角色」研究成果記者會,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呈欽(右)、研究團隊成員吳京穎博士(左)說明研究成果。中央社記者鄭傑文攝 109年1月20日

(中央社記者張茗喧台北20日電)癌症治療大突破,國衛院耗時5年找出癌細胞生長、轉移重要關鍵「琥珀酸」,初步發現可有效篩檢初期非小細胞肺癌,同時發展出可抑制癌細胞生長的抗體,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天舉辦記者會公布這項研究成果,參與研究的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呈欽表示,癌症蟬聯國人多年死因首位,尤其非小細胞的肺癌更堪稱癌症中的殺手,但因目前缺乏有效篩檢方式,患者發現時大多已是晚期,死亡率高。

基因檢測是目前肺癌篩檢的主要趨勢,但郭呈欽認為,人體的代謝和疾病、健康息息相關,因此他和研究團隊轉而從代謝物下手,並耗時5年分析一般人和癌症患者體內代謝物成分差異。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郭呈欽發現,癌症患者血液中的「琥珀酸」明顯高於一般人,進一步研究發現,琥珀酸在癌症生長、轉移的過程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

國家衛生研究院20日舉辦記者會,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呈欽(圖)團隊耗時5年找出癌細胞生長、轉移的重要關鍵「琥珀酸」,初步發現可有效篩檢初期非小細胞肺癌,同時發展出可抑制癌細胞生長的抗體。中央社記者張茗喧攝 109年1月20日
國家衛生研究院20日舉辦記者會,國衛院細胞及系統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郭呈欽(圖)團隊耗時5年找出癌細胞生長、轉移的重要關鍵「琥珀酸」,初步發現可有效篩檢初期非小細胞肺癌,同時發展出可抑制癌細胞生長的抗體。中央社記者張茗喧攝 109年1月20日

郭呈欽解釋,細胞中的「粒線體」是人體產生能量的主要來源,琥珀酸則是能量產生後生成的代謝物,通常只會存在正常細胞內;但這次研究發現,癌細胞會將琥珀酸釋放出來,拉攏人體的「警衛」巨噬細胞成為「幫派份子」,助長癌細胞生長與轉移。

國衛院研究團隊和三軍總醫院醫師團隊合作,發現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液中琥珀酸濃度比常人高出1.8倍,其中1、2期癌症患者濃度較高,到了3、4期腫瘤轉移後,濃度明顯降低,代表血液中琥珀酸可作為診斷肺癌發展進程的重要生物分子標記。

此外,研究團隊更發展出抗琥珀酸的單株抗體,消除癌細胞釋放到血液中的琥珀酸,抑制癌細胞生長及轉移,並以老鼠實驗,同樣罹患非小細胞肺癌的老鼠,沒有施打抗琥珀酸單株抗體者,在短短8週內死亡率高達50%,打了單株抗體者,8週後仍全部存活,未來將進一步以人體檢體測試,可望發展成肺癌初期患者的標靶藥物。

郭呈欽說,這是國際間首次發現血液中琥珀酸在癌細胞生長、轉移扮演的角色,未來可望以簡單的驗血方式搭配影像檢查,作為非小細胞肺癌篩檢工具,更替癌症初期患者的治療藥物開啟一扇窗,研究成果已於1月刊登在國際權威期刊「分子細胞」(Molecular cell)。

值得注意的是,琥珀酸的奧妙在肺癌、乳癌、前列腺癌、大腸癌等癌別中同樣存在,研究團隊未來將持續針對各癌別深入研究,盼為癌症醫療策略、藥物開發帶來新方向。(編輯:洪學廣)1090120

國衛院研究團隊和三軍總醫院醫師團隊合作,發現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液中琥珀酸濃度比常人高出1.8倍。(圖取自國衛院網頁nhri.org.tw)

國衛院研究團隊和三軍總醫院醫師團隊合作,發現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液中琥珀酸濃度比常人高出1.8倍。(圖取自國衛院網頁nhri.org.tw)

刊登在美國「分子細胞」的研究:Cancer-Derived Succinate Promotes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and Cancer Metastasis via Succinate Receptor

中研院發現癌細胞轉移機制 可助新藥開發

2020/01/22

中央研究院21日舉行「找到加速癌症轉移的關鍵機制PSPC1基因把英雄變反派」記者會,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周玉山(左)、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學者藍耀東(右)在會中分享發現基因PSPC1加速癌症轉移的關鍵機制。中央社記者吳欣紜攝 109年1月21日
中央研究院21日舉行「找到加速癌症轉移的關鍵機制PSPC1基因把英雄變反派」記者會,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周玉山(左)、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學者藍耀東(右)在會中分享發現基因PSPC1加速癌症轉移的關鍵機制。中央社記者吳欣紜攝 109年1月21日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21日電)癌細胞轉移會導致癌症患者死亡率大增,中研院過去研究發現基因PSPC1是癌細胞轉移關鍵基因,如今研究團隊又發現其加速癌症轉移的關鍵機制,未來有助於發展癌症治療藥物。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周玉山,2018年時曾領先全球找出癌細胞轉移的關鍵基因(PSPC1),但癌細胞如何由靜轉動,學界至今仍在探索中。

中研院今天召開「找到加速癌症轉移的關鍵機制PSPC1基因把英雄變反派」記者會,周玉山與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學者藍耀東在會中分享發現PSPC1加速癌症轉移的關鍵機制,研究成果也在12月登上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藍耀東指出,過去研究發現PSPC1會藉由調控TGF-β1訊息傳遞來主導癌症轉移,近一步研究發現PSPC1可以把「英雄變反派」,PSPC1可以主導PTK6及β-catenin致癌性核質移位而加速癌症轉移。

藍耀東表示,在正常的細胞核裡,PTK6原本會箝制住PSPC1,但當PSPC1基因大量產生或發生突變時,PTK6酵素便不會與PSPC1互相作用,反而會自行移動到細胞質中,變成有致癌效果的「反派」。

藍耀東指出,PSPC1異常表現會觸發後續種種反應加速癌細胞的轉移,其中原本應該在細胞質的蛋白質β-catenin,也會因PSPC1的失控而進入到細胞核內刺激蛋白質Wnt3a的細胞自我分泌,造成另一套致癌反應:而經過這一系列過程,癌細胞就會變成移動力更強的「上皮至間質細胞」(EMT)或變形力更強的「癌幹細胞」(CSC),同時細胞內「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的致癌特性也會被活化。

不過,瞭解PSPC1的作用機制,還不能解決癌細胞移轉的問題,中研院研究團隊也透過研究精準定位PSPC1與PTK6作用的關鍵點「523號突變點」(Phospho-Y523-PSPC1),並藉此開發出「PSPC1抗癌抑制劑」(PSPC1-CT131)。

中研院表示,研究團隊從病人的肝癌組織中證實「523號突變點」可作為生物標記,只要偵測出「523號突變點」在肝癌組織中減少,就表示PSPC1造成的致癌機制已被活化,而團隊研發的「PSPC1抗癌抑制劑」,便可有效使小鼠體內的PSPC1正常表現,進而控制致癌分子的路徑,延長肝癌小鼠的存活率。

周玉山表示,根據臨床數據統計,約有60至70%的癌症患者體內PSPC1基因都有大量表現,透過這次研究成果,未來可藉由檢測病患癌組織中「523號突變點」的表現程度,預測腫瘤惡化的可能性,而「PSPC1抗癌抑制劑」則有對PSPC1及PTK6雙重抑制的效果,若可以用來控制腫瘤惡化與腫瘤轉移將提升病患存活的機會,對癌症治療創造更具體的貢獻。(編輯:方沛清)1090121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