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請支持‧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2021/04/07
國家人權博物館7日起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推出「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文化部長李永得(右3)、國家人權委員會副主委高涌誠(右4)等人出席並合影。中央社記者鄭清元攝 110年4月7日(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7日電)4月7日是言論自由日,國家人權博物館以電影為媒介,舉辦「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展覽中可見台灣電影畫面噴黑被剪的史實,清晰映照威權統治下不自由的言論與創作。
文化部長李永得致詞時表示,因為民主先輩鄭南榕的受難,政府將今天定為言論自由日,「言論自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很多人的努力和犧牲」。
李永得說,「台灣跟中國之間未來最大的分野,就是自由和不自由,中國現在的電影審查制度可能比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還要嚴格,這個展非常有意義,也希望大家珍惜得之不易的言論自由」。
歡迎訂閱本報newsletter
展場以全黑攝影機作主視覺,接著放置如投票箱的裝置,裡面陳列包括導演萬仁的「超級市民」,記錄當時因拍攝底層民眾的生活百態充滿諷刺,結果被修剪多處才過關的文件:電影發行到海外時,也被國民黨政府追回,再剪17個鏡頭才放行。其他還有1959年的「阿三哥出馬」,因影片出現「和平」字樣,於正片被刪除。
此外,現場也特別講述威權時期的政府必須被人捧,不讓人說,當時的金馬獎還設置「最佳民族精神特別獎」、「揭發共匪暴政特別獎」,影響當時影人拍攝許多愛國勵志片,持續拿到金馬獎各類獎項,1977年的金馬獎最佳影片還頒給了「筧橋英烈傳」。直到1990年金馬獎由民間主辦之後,才確立了金馬獎的藝術自主性。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藍祖蔚說,這個展有幾個關鍵字包括「本片無修剪」與「剪刀」,「本片無修剪」代表是完整版,可能不好看,但不會有殘缺。
藍祖蔚也點出了包括當年「霧社事件」不可以拍成電影,「因有辱台日邦交,這種理由現在看還很荒謬,但確實存在。」藍祖蔚也說,「看不見的剪刀讓電影創作人員心生恐懼,面對其他大國市場因而必須限縮自己講話的空間,這才是這個展覽希望大家真實面對的。」
策展人蘇致亨表示,台灣現在有以白色恐怖為題材的「返校」,馬來西亞導演在自己國家沒辦法完整放映的片,都能在台灣找到舞台,「這次特展,正是要從審查檔案重新回顧這段不自由的歷史,一起反省威權體制在文化領域的不正義帶給我們的影響」。
國家人權博物館「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即日起展出到12月12日,地點在國家人權博物館景美園區美工工場。(編輯:張芷瑄)1100407
文化部長李永得(圖)7日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出席「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開幕活動,致詞時指出,因為民主先輩鄭南榕的受難,政府將今天定為言論自由日,「言論自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很多人的努力和犧牲」。中央社記者鄭清元攝 110年4月7日
國家人權博物館7日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推出「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由某某某的工具箱劇團進行開場表演,詮釋威權統治下的電影審查史。中央社記者鄭清元攝 110年4月7日
國家人權博物館於7日言論自由日當天,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推出「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帶領民眾透過展出回顧威權統治下的電影發展史。中央社記者鄭清元攝 110年4月7日
國家人權博物館7日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展出「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聚焦威權統治下的電影審查史,展示早年多部電影如「雨夜花」等的電影片檢查申請書。中央社記者鄭清元攝 110年4月7日
國家人權博物館以電影為媒介,在4月7日言論自由日當天推出「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策展人蘇致亨向與會者介紹展覽內容。中央社記者鄭清元攝 110年4月7日
國家人權博物館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推出「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展期自7日起至12月12日止,透過展出重新檢視大家熟悉的電影記憶,反省戒嚴時期電影。中央社實習記者江愷庭攝 110年4月7日
國家人權博物館7日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舉行「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開幕活動,某某某的工具箱劇團應邀擔綱開場表演,呈現戒嚴時期日常生活處處都可能「因言獲罪」。中央社實習記者江愷庭攝 110年4月7日
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推出「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7日開幕活動並由某某某的工具箱劇團以誇飾手法,詮釋在威權統治時期,電影審查需經歷層層關卡的過往。中央社實習記者江愷庭攝 110年4月7日
國家人權博物館於4月7日言論自由日,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推出「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邀請某某某的工具箱劇團開場演出,帶領民眾重回威權體制下的電影審查史。中央社實習記者江愷庭攝 110年4月7日
國家人權博物館「剪出來的電影史:戰後電影審查特展」7日起登場,策展人蘇致亨現場導覽展出內容,包含早年對情色電影的審查情形等。中央社實習記者江愷庭攝 110年4月7日 本報24/7隨時更新 歡迎定閱newsl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