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半導體芯片供應商–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乾旱之年。 然而,它的半導體工廠卻需要大量的蓄水來保證芯片的生產過程,這讓全球工業,特別是汽車業繃緊神經。
新冠病毒雖然全球大流行且殺傷力強,但也有一個優點:它凸顯出了整個世界對某些參與者的依賴,無論是在藥學領域或是在 IT 領域。 尤其是半導體產品的電子芯片短缺的幾個月來,導致全球整個工業連帶受到衝擊。 這個小小的部件如今幾乎無處不在,無物不使用它,包括了在車輛中,這也迫使汽車製造商腳步放慢,甚至停止生產。這是法國全天候新聞電視台 bfmTV 指出的。
德國大眾汽車集團上周宣布,由於缺乏半導體芯片,將可能放棄10萬輛的汽車生產計畫。大眾汽車集團目前除了遇上全球原材料需求量太大,價格過分上漲的問題之外,還得面對極其棘手的市場上汽車芯片短缺的問題。
大眾汽車的一位官員上周表示,由於生產能力的結構性缺乏,目前拖累整個汽車工業的全球電子芯片的短缺的時間可能會持續“長達兩年”。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打亂了全球半導體芯片的供應鏈,而這小小芯片卻是汽車工業生產時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由於後新冠疫情突然恢復的經濟爆發力,大部分設立在亞洲的半導體芯片工廠都沒有足夠能力回應市場上的這種需求。
雖然大眾汽車可能放棄10萬輛汽車生產計畫,但其採購經理表示,這種情況應該會從“第三季度”開始改善,但此後供應情況“將繼續保持緊張”。 因此,這家德國汽車製造商打算“加強其對某些芯片的庫存”,以便為未來做好更好的準備。
在汽車行業經過幾十年來一直按照“及時”供貨運作原則運之後,這將是一個翻轉節骨眼。過去的這種“精準計算半導體芯片供貨時間”。對於生產汽車集團來回,在庫存上可以有更大的靈活性,因而可降低成本。
雖然全球經濟現在都陷入半導體芯片缺貨的緊張危機當中時,但又一個國家卻做得很好:台灣。 這個小島生產世界近一半的半導體,由於全球人類現今對 IT(例如隨着實施遠程辦公)、以及人類移動的需求(有了電動自行車等)和科技產品(如智能手機等)的需求,帶來對於這個小小芯片需求量的飆升,也推動了它的生產。
但問題是,處境舒適的這些台灣工廠,被這個嚴重的缺水問題導致無法滿足全球這股巨大的需求;根據大眾汽車集團指出,這種短缺至少還會持續兩年。 如果雨水不夠,台灣從此必須面對一個比它自己更強大的敵人:氣候變化。
對於台灣最主要的芯片代工鑄造廠來說,每天需要用水量為 156,000 噸
報道指出,這個國家已經經歷了幾個月的嚴重乾旱,這是 50 年來最嚴重的乾旱。 然而,水對工業至關重要,特別是對於進入組成半導體的多床層金屬的清潔工作。 台灣島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代工廠–台積電每天需要用水 156,000 噸水。 面對目前這種乾旱缺水問題,這家巨頭公司還啟動了建設一個水處理廠俾能回收廢水計畫。 在等候建廠完成的同時,這些半導體工廠則使用罐裝水車運來補充那些水量變得稀少的輸水管道里的水。
台灣大學氣候科學家許晃雄教授在 4 月中旬發表的一篇論壇文章中,呼籲政府要採取行動。 他解釋說:“目前的乾旱對於台灣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教訓、一項啟示,在可預見的未來,他們可以預測情況將會如何惡化”,並強調雨量降水的減弱已經觀察了幾十年。 2020 年,台灣沒有任何颱風(它會帶來降雨)登陸,這是自 1964 年以來的第一次。
法國推出一項“納米2022”半導體計畫
好消息是,氣象預報12日、13日的周末,台灣又會再度下雨。 但是否因此就能儲存夠多的水呢? 沒有把握!但台灣這次的乾旱缺水事件為該島及其工業敲響了警鐘。 這對於歐洲和美國來說也敲響了一個新的警鐘;歐美試圖把這個半導體的生產搬回自己國內,以避免目前的這種嚴重依賴台積電的情況。在法國,當局提出的一項“納米 2022”計畫應該可帶來 10 億歐元的公共投資來振興半導體產。 根據美國巨頭英特爾集團目前表態,也應該會在歐洲建一座巨型半導體工廠,以滿足歐洲的需求,英特爾預計到了2030年,其生產能力將佔了歐洲大陸半導體製造能力的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