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6
Franz Schubert (1797 – 1828) 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作曲家,在短短的31年生涯中作了數千首樂曲,可惜其中只有一小部份在世時出版。當他去世時,身邊只留下幾套個人衣服、幾項個人用品和一堆音樂資料,都由他的哥哥 Ferdinand 保管。當時沒有人想到「一堆音樂資料」中有數不盡的珍貴作品,他最出色的 C-major “Great” 第九交響樂就是這音樂寶藏之一。
Schubert 寫這首交響樂的經過記載不多,雖然原稿上他簽字寫1828年3月,可是後來經過音樂學專家考察,認爲這曲是1826年寫的,二年後才交給維也納愛樂協會,希望協會可以安排交響樂團演奏;可是協會只給他很少的酬金,並沒有演奏,因爲這首交響曲技術上很難,沒有樂團願意演奏,只好用他第六交響樂(也是 C-major)來代替,可惜Schubert 在這場音樂會前幾天去世。這首 “Great” 交響樂只好留在 Ferdinand 家倉庫灰塵裡。
.jpg)
另一位德國音樂家Robert Schumann (1810 – 1856) 很欽佩Schubert的音樂才能,1838年12月去維也納時,特地安排時間去見他的哥哥Ferdinand,Ferdinand 知道 Schumann與他弟弟同是音樂家,所以很殷勤招待,而且帶他去倉庫看弟弟所留下來的音樂作品,在一堆樂譜裡發現了Schubert 這首C-major “Great” 交響樂全譜,一看就知道是Schubert的傑作,立刻把這首交響樂譜送到 Leipzig Gewandhaus Orchestra 指揮 Felix Mendelssohn 請他演奏,因爲他相信Mendelssohn一定同意這首交響曲的偉大。Mendelssohn接到樂譜後,立刻進行籌備,於1839年3月21日在Leipzig 首次演出。Schumann在他主編的音樂雜誌上說「… was heard, understood, heard again, and joyously admired by almost everyone」,並且稱讚這首交響樂是「heavenly length」,說 Schubert 並不是接棒 Beethoven 寫第十交響樂,而是完全創造自己獨特的風格寫出來的。
我們相信世上有不少人去世後留下來一些珍貴的作品,如果沒人發現,可能消失在倉庫灰塵裡,很可惜。記得我們親戚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一位很擅寫作的上輩用日文寫了一本小說,精細描寫二次大戰時台灣的社會與家庭真像。他去世後,這本小說原稿放在閣樓上積灰塵,好在女兒知道父親留下來的寶貝,歷盡滄桑、克服困難找到原稿,請專家翻譯成漢文,終於出版了父親寫的小說「七色之心」。這本書成爲國立台灣文學館的收藏之一。
我們聽到Schubert的C-major “Great” 第九交響樂時,應該也要感謝Schumann與Mendelssoh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