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8
「Opus」 是拉丁文,意思是「作品」。Opus 曾經用於各種不同行業,如藝術、文學、電腦、社團等。在古典音樂,很多作曲家的音樂經過整理,編號用 Opus ,簡寫為 「Op.」,如 Beethoven 著名的第五(命運)交響樂是 Op. 67,Tchaikovsky 小提琴協奏曲是 Op. 35。大約二年前我們開始在台灣公義網每禮拜寫一篇「週末漫談音樂」專欄,承蒙各位讀者的鼓勵與支持,這禮拜達到第100篇里程碑,也可說是我們寫作的 Opus 100。
這一篇 「Opus 100」 音樂漫談只限於古典音樂的作品。這編號制度大約在18世紀開始使用。其中大部分是依照作曲年代或出版年代來編號的。奧國音樂家Joseph Haydn (1732-1809)作了很多不同形式的音樂,如歌劇、彌撒曲、交響曲、管絃樂曲、協奏曲、室內樂曲、獨奏曲、合唱曲、獨唱曲等,他的作品後來由音樂學家 Anthony van Hoboken整理,按照音樂的種類編號,成為 Hoboken 目錄,在號碼前加上 「Hob」,如第94交響樂「Surprise(驚愕)」編號是 Hob.I.94 (Hoboken編號指定交響樂為第一類,在號碼前加 “I”)。只有 Haydn的幾套絃樂四重奏曲用 Opus,如著名的「皇帝四重奏」是 Op. 76, No. 3。音樂界用 Opus 編號之前, Bach 用 (BWV:Bach Werke Verzeichnis 編號)、Mozart 用 (K:Köchel 編號 )。
以下音樂家的 Op. 100 作品是聲樂歌曲: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的作品幾乎都用 Opus 編號,當時編號是出版商加上的,號碼按照作曲的年代編排的。他去世後留下二百多首沒有編號的樂曲,後來出版商用 WoO (Werke ohne Opuszahi 編號),如眾人所知的鋼琴曲 「Für Elise(給愛麗絲)」編號是 WoO 59。Beethoven 的 Op. 100 是一首歌曲「Merkenstein」,於 1814 年(44歲)時所作的,現在音樂會不常演出。
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 的 Op. 100 是一套四首的歌曲「4 Lieder」,是獨唱與合唱的A Cappella(清唱、無伴奏)曲。在 1839-1844 年間(30-35 歲)寫的。
以下音樂家的 Op. 100 作品是小提琴與鋼琴樂曲:
德國音樂家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的第二首小提琴奏鳴曲 (Sonata for Piano and Violin in A major, Op. 100) 是他53歲 (1886) 時寫的。他故意在曲名把鋼琴放在小提琴前,強調鋼琴的重要性,應該與小提琴有同等地位。第一樂章開始,Brahms 用鋼琴獨奏;第一主題的前3音很類似 Wagner 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男高音得獎所唱的歌曲「Prize Song(勝利之歌)」開始。有些音樂學者認為雖然 Brahms 與 Wagner 在音樂上有互相敵對競爭現像,可是 Brahms的內心敬佩 Wagner,所以有人稱這首小提琴奏鳴曲為「名歌手奏鳴曲」。
捷克音樂家 Antonin L. Dvořák (1841-1904) 的 Op. 100 作品是小提琴與鋼琴的Sonatina,於 1893年54歲在紐約市寫的。他特別把這第100曲獻給他的6個兒女。這首樂曲是用他所聽到的美國鄉土音樂為中心所寫的,也是他在美國三年中寫室內樂最後一曲。2018年美國著名小提琴家 Itzhak Perlman 曾經來洛杉磯演奏這首曲。
最後來介紹我們最喜愛的 Op. 100 作品,是 Franz Schubert (1797-1828) 去世前一年 (1827) 所完成的第二首鋼琴三重奏,當時他才 30 歲。一生只寫了二首鋼琴三重奏,都是同一年寫的,第一首在 1828 年修改完成,1836 年才出版,編號為 Op. 99;第二首在 1828 年出版,而且他聽到這首曲的初次演奏。這二首三重奏曲規模比較大,第一首大約 40 分鐘,第二首大約 50 分鐘。這二首音樂是 Schubert 成熟的代表性傑作,我們聽過現場演奏,幾乎每年在奧國舉行的 Schubertiade 音樂節都有演奏。第二首的第二樂章充分表現了 Schubert 憂傷的內心,我們看過一些影片,用這主題配音,效果很特殊,如 Barry Lyndon (1975)、The Hunger (1983)、Crimson Tide (1995)、The Piano Teacher (2001) 等。
我們 Opus 100 完成後,暫時休息一段時間,請各位讀者原諒。希望不久我們可再開始繼續「週末音樂漫談」。
